佛教只是向往来世而不重视现实的消极宗教吗?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只是向往来世而不重视现实消极宗教吗?

【◆参考答案◆】:这是外人对佛教缺乏了解的不适当的评价。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佛教是"立足现实,追求长远"的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性宗教。佛教的目标体系有世间和出世两类。世间目标是脱离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争取转世人天二道和人天之中的富贵、快乐的人天之身。出世目标又分无苦涅槃和成佛两种。佛教是因果论者,任何一种目标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因缘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来世的优胜转世和解脱成佛的目标都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为基础上的。信教徒的一切行善利众的道德行为目的虽然是为了来世的幸福和永远离苦得乐,但善行本身影响到今生今世的生活行为。如利众行为,目的虽然是来世的幸福,但行为本身对现实社会和众生有利,也对行为人本身有利,如行善利众之人,在生活中备受人们的尊敬爱戴。只关心眼前利益的"近视眼",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目标,因此也处理不好眼前的事情。如为眼前的经济利益,疯狂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带来长远的危害和不相信死后的善恶报应而肆无忌惮地进行危害人类社会的犯罪行为等,都是愚昧短见的现实例子。目光远大的人,为长远利益着想,会放弃眼前利益,佛教徒为来世和永世的幸福,为众生的幸福,淡化和放弃自己眼前的利益,正是佛教价值观的体现。

(2)【◆题库问题◆】:[填空题] 禅门以:「(),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

【◆参考答案◆】:不立文字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即一切

【◆参考答案◆】: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样,没有分别的意思。法住法位,法性即在诸法差别位上见;在诸法差别现象上亦即显出法性本体来,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教法法相即,法法相入的理论。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怨敌明明是伤害我们的人,为什么反而说他是值得悲悯的对境?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参考答案◆】:对有我执的众生来说,最珍爱的莫过于自己,但在烦恼强烈现前时,他们连自己的身体生命都弃之不顾,尚能自杀摧毁,那么对其他众生作损恼自然无法避免。理解到这点,我们在受到他人损害时,又怎么会不生悲悯呢?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五无间罪

【◆参考答案◆】: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

(6)【◆题库问题◆】:[问答题] 作为大乘修行人,平时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怎样对待周围每一个众生?

【◆参考答案◆】: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如此一来,终有一天能够让他们获得解脱,如果获得了解脱,不仅仅是这辈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从根本上断除了。

(7)【◆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叫做随喜?随喜分为哪几种类型?有哪几种说法?

【◆参考答案◆】:所谓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总的来讲,随喜分二类:随喜别人世间随福德分善法的因和享受人天福报的果,随喜诸佛菩萨、罗汉出世间随解脱分善法的因和获得三菩提之果。有两种说法:1)随喜世间善因善果、随喜出世间解脱因与解脱果。2)按照有些高僧大德的分法,可以分为下士道的随喜、中士道的随喜、上士道的随喜。

(8)【◆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同时做几件事情时,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这样会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应根据自己的能力,一件一件地成办。一旦经过观察而去做某事时,就不要再东想西想,而应心志专一,先成办这件事,然后再做其他的事。好处:1)如果依此原则去做,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2)由不正知而引起的各种烦恼就不会增长。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大

【◆参考答案◆】:八大地狱。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藏密双身修法是怎么回事?

【◆参考答案◆】:在无上密的修证高级阶段,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真实"业印修法",即阴阳二体结合、促使在生理和心理、气脉上产生特殊变化,激发深层智慧的双身修法。但这和印度性力派的"内火供"修法不同。双修是利用人体阴阳和合规律,进入细分禅定状态的一种特殊修持。是不染世俗淫乱之情的理智行为。在密法中对此法的修炼分观想和实修两种。对实修的传授和修炼规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条件,制定的戒律非常严格,绝不允许违反世俗伦理道德。在佛门的僧俗两类弟子中,为保重僧戒,只有观想传承,没有实修传承。而且,有阴阳和合修法的也只有无上密部,事行瑜伽三部,无此种修法。把通过生理和心理相互影响的辩证作用,达到入定和开发深层智慧为目的的善巧方法视为"坏戒行为",甚至贬为"淫乱污秽"行为,其根源,一是来自小乘和婆罗门的禁欲主义,一是来自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在佛教中,有僧戒、菩萨戒、密戒三种。其中,菩萨戒和密戒是在家和出家弟子的共同戒律。是否犯戒,要从身份和具体情况考虑,不能一概而论。在菩萨戒中,在利众事业需要的情况下,杀生等根堕戒也有灵活开许的规定。是否坏戒,主要从思想动机上划分,不能仅从表面上看待。佛教无论显密,净化心灵是终极目标。但在净化的手段上有小乘的绝对禁欲行、菩萨乘的非禁非纵五欲行、无上密的以欲为道行为等,视众生的根器而定,并非一成不变。佛法的智慧和方便在于,首先使佛法适应众生,然后再使众生适应佛法。种种方便体现在佛法和众生的相互适应之中。"牧羊犬只认一个主人"的僵化思想,是产生各种偏见的根源。无上密认为人的精神和物质色体、人体的精和血、气和脉、男身和女身等都是阴阳二极、相依相存的统一体。人类和一切生命的存在是阴阳平衡协调的结果。阴阳不平衡协调,生理和心理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身心产生疾病。精神和肉体粗分阴阳分离导致死亡,细分的意识和物质载体,非一非异,永不分离,是转世和解脱成佛的基因。这就是显法中未开示的身心密理。由于利用了人体的阴阳以及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殊关系,密宗在心灵净化的修证方面也有了与显宗截然不同的修证方法和道路,男女合体修法也是其中的一个方便法门。假若利用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特殊规律,达到散乱分别意识熄灭的深定状态,激发深层微细智能,虽不合常规,为什么就不能采用呢?何况这种方法不仅仅是密宗的发明,也是佛法固有的证悟方便法门之一,出于《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亲近的53位男女菩萨上师中,第26位是婆须蜜多女菩萨(具体见《华严经》原文)。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四续",以观乐、笑乐、执手乐,拥抱乐等"四乐"为喻,其出处显然就是"婆须蜜多品"。四续密法广如大海。密法在教理方面,在大乘佛法的统一性中,显现出特殊的光彩,从更深的层次上破解了生命的规律。由于密法所展示的深度和由此而产生的特殊规律不符合显乘常规理论,而遭到见识浅薄者的非议,这并不奇怪。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