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精进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种精进

【◆参考答案◆】:身精进和心精进。身精进是身体力行善法;心精进是勤断悭贪等之恶心。

(2)【◆题库问题◆】:[单选] 有一尊菩萨手握利剑,骑狮子座上,他是()
A.观音菩萨
B.普贤菩萨
C.文殊菩萨
D.地藏菩萨

【◆参考答案◆】:C

(3)【◆题库问题◆】:[单选] 十善业中,属于「身」的三善业是指()
A.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B.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
C.不贪、不瞋、不痴

【◆参考答案◆】:A

(4)【◆题库问题◆】:[填空题] 五蕴是:()、()、()、()、()蕴。

【◆参考答案◆】:色;受;想;行;识

(5)【◆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转法轮的必要性是什么?在哪些情况下应该祈请大德转法轮?

【◆参考答案◆】:众生为无明愚痴所蒙蔽,也为无始恶业所缠缚,一直处于轮回的可怕深渊中,如果没有诸佛菩萨智慧大悲光明的照耀与引导,他们将永无解脱轮回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祈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恳请他们转动法轮,燃亮光明法炬,度化为业惑所困的苦难有情。有许多大修行者,以一些弟子眷属的不如法邪行而心生厌离,或因一生的事业已经圆满,于是不再转法轮。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善缘具足的弟子若去恳切祈请,以此因缘这些大德也会继续传法。

(6)【◆题库问题◆】:[问答题] 一个善良的人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吗?无论是与否,请列出理由或实例,以证明你观点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不一定。布施乞丐的人、知恩图报的人、慈善家等都是善良的人,但通过94、95、100题的答案可以知道,他们与发了菩提心的菩萨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7)【◆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了名声赞誉之后,会带来哪些过患?

【◆参考答案◆】:赞美称誉会使自心掉举散乱,琐事应酬不断,且损坏自己的厌离心,嫉妒具有福德才学之人,破坏圆满福慧资粮的法行。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学习、掌握二谛有什么重要性?

【◆参考答案◆】:首先,若不懂得二谛义,就不懂得佛经的真实义。佛的所有经典都是二谛义,你要理解的话,必须要考虑佛说的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不能混搅在一起,必须要加以分辨。说空的时候是从胜义谛的角度说的,说有的时候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说的,把这两个角度分清以后才能读懂佛经的内容。其次,胜义谛是在世俗谛的基础上建立的,不了解世俗谛就无法了解胜义谛。名相建立于世俗谛,从小乘佛教开始的五蕴身、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所有的名相都是在世俗谛的角度上建立的。它没有从本质上来讲这些东西,仅仅讲了存在。那么什么是世俗谛?《中观论》中讲:因为世俗的人都有无明的遮盖,就像眼睛蒙上一层纱,或者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东西的时候就变色了、变相了,就像我们从哈哈镜中看到的那样。这是无明的结果,所以世俗谛又叫覆盖义,也就是说真实的情况被掩盖起来了,我们看不清楚,只是看到表面现象,看不到它的实质性。那么,第一义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就是世俗谛。世俗谛是胜义谛的基础,"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为什么呢?我们说瓶子性空的时候,是知道瓶子存在以后,也就是世俗谛建立了以后,第二步才能辨别说它是空还是有。也就是说,我说"空"的时候,是以"有"为前提;没有"有"这个前提,空不空都无所谓,没有什么意思。首先是有,然后才说是本质上的有还是现象上的有,作一个分别。就像到商店买东西,我们需掌握分辨真假的知识,不然的话,市场上假货很多,我们就可能买到假货。世俗谛就是这样,表面上看起来一模一样,但它本质上是假的。所以,这个世俗谛首先要建立起来,然后在世俗谛的前提下,才去分辨它的本质是什么。二谛是不可分割的辨证的统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世俗谛,空是它的自性空,色、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9)【◆题库问题◆】:[填空题] 佛光会是国际性的()组织。

【◆参考答案◆】:佛教人民团体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的出世思想是消极的厌世思想吗?

【◆参考答案◆】: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混为一谈是十分错误的。厌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观厌世,逃离现实的一种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己缺乏处世的勇气和责任感。这种厌世、避世思想缺乏度众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隐士之类有之,生活处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对虚幻假象掩盖下的无常苦空世界本质的觉悟和对常乐我净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础上的。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槃寂静(堕入寂灭)。虽然破除了粗细两种转世因缘,对虚幻的世界没有丝毫贪恋之心,但为度化苦海众生,需要处在世上,与众生同甘共苦,承受众生苦难,直至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在处世期间,由于慧心常明,不会堕落为贪嗔痴诸惑的奴役,如同莲藕,虽在泥中,却能保持洁白如玉的品质,即生在泥中而不染。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质是消除无明贪恋之心,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身处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在成佛之前需要无数世的双资粮成熟期,在这期间脱离不了粗细两种生死,想出世实际上出不去,仍须处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转世,就要积极创造转世殊胜人身的福德因缘。在诸福德资粮中发利众菩提心,行利众诸善,戒自身诸恶行是最主要的。因此,悲观厌世,放弃利众善行,自己单独寻求离世寂灭常乐是违背大乘教义的。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