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认为身体是心的因,因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请以理证遮破这种观点。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身体是心的因,因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请以理证遮破这种观点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不合理。如果认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令心改变故,身体就是心的因。那胆小的人见到鲜血会昏厥,听到老虎声吓得发抖,鲜血、老虎声也能令心改变,那鲜血、老虎声也变成心的因了,这是谁也不会承认的。所以外境的所缘缘可以让心改变,但不一定是心的因。所以《释量论》中说:"心的近取因是心,身体是心的俱有缘,就像青稞是从青稞种子中产生的,并不是从化肥和地水火风中产生的。"

(2)【◆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参考答案◆】: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佛经中也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种心相

【◆参考答案◆】:心内相和心外相。心内相是指心的本性,清净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随诸缘,而生种种的对境。

(4)【◆题库问题◆】:[填空题] 修学佛法必须具备:()、()、()三慧。

【◆参考答案◆】:闻;思;修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无记

【◆参考答案◆】: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极其微弱的惑障隐覆著圣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恶性;无覆无记是离惑障的无记法。无记是体性微弱到无善恶可记的意思。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问:“上师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死?”,“有的人说:上师没有业障,因此不会生病。即使生病也和凡夫不一样,他们是替众生消业。”可是佛经上说:“诸佛非以水洗罪,不能手除众生苦,不移自证于别人,示法真理令解脱。”这和前面的“上师替众生消业”的说法显然有矛盾,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上师"或"法师"是担任传法任务的一种角色,担任这一角色的无论在家男女或出家僧尼,绝大多数都是五根未净,五欲未除,身处轮回的普普通通的凡人,既然是凡人,就无法脱离生老病死的人生规律。在"上师"的角色中即使是有佛菩萨转世的人,那也是极个别的,而且,虽然是佛菩萨转世,既然转世为人类,就有人类的共同特点,就有生老病死,释迦牟尼享年八十,在莎罗林圆寂,便是最好的例子,难道还有超过释迦牟尼的"上师"么?再者,"患病替别的众生消业"的说法也只是具大慈大悲心的菩萨的一种发心境界之谓,是一种修菩提心的观想法,如果真能替众生消业,无始以来无量佛菩萨替众生消业,众生的恶业早应该消尽,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受苦受难的六道众生呢?实际上佛家的观点是无论善业还是恶业都是自作自受,别人无法代替享受和消除。佛和佛法只是指出造善业,因而得乐,消恶业,因而离苦的理由和具体方法。故在经中说:诸佛无法像水洗污垢那样用法力洗去众生身心上的恶业,无法用手摘除别人身上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证得的智慧,能量移植给别人,只是把万法的终极法性和离苦得乐的道理告诉给别人,让众生自己觉悟和自救。符合这条佛语原则的说法才是正确的说法。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罪

【◆参考答案◆】: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8)【◆题库问题◆】:[问答题] 发菩提心与建寺院、开法会、救济灾民比起来,哪个利益更大?为什么?

【◆参考答案◆】:发菩提心的利益更大。因为发菩提心的对境是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时间是轮回未空之际对众生作饶益,以悲心与智慧无有疲厌地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痛苦,暂时给予他们身心的安乐,究竟赐予佛果。而建寺院、开法会、救济灾民,若无菩提心的摄持,只是一些表面的形象,所救济的也只是少数众生,时间最多是一生一世,给予众生的只是暂时的利益,因此二者相比起来,菩提心的利益远远胜过前者。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因

【◆参考答案◆】: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困、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重戒

【◆参考答案◆】: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於四十八之轻戒,故称的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