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皈依的学处,阿底峡尊者和《瑜伽师地论》中是怎么规定的?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 对于皈依的学处,阿底峡尊者和《瑜伽师地论》中是怎么规定的?

【◆参考答案◆】:阿底峡尊者规定了五条皈依戒:第一、纵遇生命危险或者为了大的奖励也不舍弃三宝;第二、遇到重大的事情时,不寻求其他方法,唯一认为三宝能救护;第三、恒时忆念供养三宝;第四、尽心尽力地令自他趋入佛门;第五、无论去往何方,都要顶礼佛陀,自己随身携带佛像,在住的地方早晚向佛像恭敬顶礼。《瑜伽师地论》中讲了八条皈依戒:第一、皈依三宝后要恒时依止上师;第二、要听闻正法;第三、如理作意;第四、如理修法;第五、守护根门,我们的五根经常散于外境,如果未以正念护持,很容易造下种种恶业;第六、悲愍有情;第七、恒常尽心尽力地供养三宝;第八、守持戒律。

(2)【◆题库问题◆】:[问答题] 解释颂词:“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

【◆参考答案◆】:如果我们具足了暇满人身的双翅,拥有了照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目,但一味地贪著于名声、地位、财物,那就会困在罪业的牢笼当中,无法解脱。

(3)【◆题库问题◆】:[问答题] 犯了菩萨根本戒以后,是否像违犯小乘别解脱戒那样不能恢复?对此,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各有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相同,如果犯了根本戒的话,可以重新受持。不过,重新受持的方式,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不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参考答案◆】:学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学、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学问,后者如内学三藏四续包括的佛教学问。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乐众生两条,遍知的目的是利众,广泛的利众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无所不知,佛教事事讲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创造遍知的顺缘。遍知的顺缘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深入学习。不学无术,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绝不可能的。因此,佛教十分重视学问,对学佛者来讲,外学即世俗学问和内学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乐众生都离不开学问知识。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重"的说法,不是佛教的观点,不可轻信。但佛教所说的学问和世俗的学问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世俗的学问指纯粹的知识,世俗的"学者",就是纯知识性的学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识就是"学者"。佛教从来反对那种脱离思想、行为的"口头学问"、"空谈学者",要求学问见于言行。因此,佛教善知识从原则上讲都应有相应的德性和觉悟成就,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善知识"这个佛教中的概念和实际善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识应从信仰、德性、学问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学问。成就指的是学佛人的修证成就,即戒、定、慧三学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学者型和瑜伽型两种类型,瑜伽型的成就者着重在内修,除了掌握与修持有关的知识而外很少关心其他知识,学者型成就者广学多闻,具有授徒弘法的条件。总之,学问和修证成就之间不能画等号。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圣

【◆参考答案◆】:1.指声闻乘的四向四果。2.即八圣道。

(6)【◆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居士特别讨厌蟑螂、蚊子,一看到它们,就边念佛边打死它们,嘴里还说希望它们早日超生,这种行为是否会破皈依戒?为什么?作为大乘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所谓的害虫?

【◆参考答案◆】:如果故意杀生,那就是破了皈依戒。因为皈依三宝以后不能伤害众生。应随学本师释迦牟尼佛,如佛陀在因地时曾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来救护众生,他的所作所为如此伟大,作为佛陀的随学者,也应该宁舍生命也不伤害任何有情。同时,多给它们念皈依、佛号,令其相续中种下解脱的种子,早日摆脱这种恶趣之身,趋入佛门。

(7)【◆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人业力现前时,祈祷三宝似乎没有感应,便对佛教退失了信心。对此你怎么看待?

【◆参考答案◆】: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果规律不论是谁都无法超越,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大成就者也不能避免,就算是有神通,也敌不过业力。所以一个人业力现前的话,谁也没办法救护,如果业障没有清净,自己的一切都是随业力而转的,不要认为三宝没有加持。

(8)【◆题库问题◆】:[问答题] 如果真心真意随喜别人的善举,是否能得到同等的功德?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一定。如果随喜的对境不同,获得的功德也有大小之别。对上等者——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因此,真心随喜他人的善举,所获的功德也不能一概而论。

(9)【◆题库问题◆】:[单选] 三恶趣,悉由烦恼的()所召感的业报。
A.贪、瞋、痴
B.憍、怒、诳
C.慢、执、见

【◆参考答案◆】:A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怎样衡量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

【◆参考答案◆】:如果能断除烦恼心,说明自己的修行正确;如果烦恼有增无减,那修行可能误入歧途,米拉日巴尊者说:"饮食好不好,观其面色即可知晓,同样,佛法懂不懂、修行好不好,看他是否能对治烦恼便了然。"烦恼对治得不错的话,修行已经步入正轨,其他的方面不用判断,仲敦巴尊者也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