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

【◆参考答案◆】: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听法为了损害别人,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是不善的发心。既没有为众生,也没有为自己,什么想法都没有,就是无记的发心。善的发心又有上等、中等、下等三种,下等的发心是:想获得世间的一些快乐、长寿、健康、发财、名利等利益,不为解脱之因,称为世间的发心,也就是下士道。中等发心是:不管别的众生,只是自己要获得解脱,这是中士道的心态,虽出世间但不是最高的解脱。最好的是上士道的发心,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众生,成就圆满的佛果。我们大乘修行者,应该发这种最上等的菩提心,通过听受释迦牟尼佛的殊胜甘露妙法,依靠佛法来让无始以来都当过我的父母、现在沉溺在苦海中非常可怜的众生,全部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哪怕在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如何看待“生命本源”的说法?

【◆参考答案◆】:佛教中从来没有生命有本源之说。因生命无本源,故说"无始时来"。若有"本源",就成为生命"有始";若生命"有始",那开始的第一个生命是有因?还是无因?以"同因同果,异因异果"的道理推论,生命的前因仍然应该是生命,不可能从非生命生出生命来。因此,若开始的第一个生命有因,其因必定是生命;若是那样,这所谓"开始"的"第一个"生命,就不能成为"开始",也不能成为"第一",因其更有作为其前因的生命,怎能称其为"开始"和"第一"呢?若说这开始的第一个生命是无因,此理更是不通。无因怎能产生生命?若说这第一个生命的本源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有情生命的心识,没有有情生命就不存在阿赖耶识,那么,生出第一个生命的"阿赖耶识"是谁的阿赖耶?若说,在有第一个生命之前就有作为生命本源的阿赖耶识,那就和外道虚构的绝对精神没有什么区别。佛教的生命轮回,是个无始无终的封闭圈。若有始,便有终,那就是一段直线,就不会是轮回封闭圈。不承认生命有始,就不会犯无因论过错。故生命有始论、生命有本源说,都非佛教的观点。生命从全体的角度讲无始无终、轮回不息;从生命的个体角度看,生命无始或者无终、或者有终——因为入佛门,学正法、走正道,会有证涅槃、终结生命轮回之时,对此类众生来说,生命无始有终。

(3)【◆题库问题◆】:[单选] 人所居住的国土是()
A.西牛货洲
B.北俱卢洲
C.南赡部洲

【◆参考答案◆】:C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参考答案◆】: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5)【◆题库问题◆】:[问答题] 在闻思《入行论》的过程中,如果有人劝你不要学这些,而应该实修或者如何如何,这种行为为什么叫做魔业?请以教证、理证分析。

【◆参考答案◆】:1)教证:《华严经》中说:"凡坏菩提心,造它善法者,亦为魔事业。"2)理证:《入行论》全文均是围绕"菩提心"而宣说,若对此不加重视,反去另觅蹊径,显然是心已被魔加持。因为脱离菩提心的所作所为,皆与大乘背道而驰,或者说只是一种形象上的善法。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起信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参考答案◆】:佛教起信的基础是信念和智慧。龙树菩萨在《致国王书》中说:"入道之法简言之,就是信念与智慧,有信能使归向法,有智能够见真理,二者之中智为主,先决条件是信念。"这里说得很清楚,有信念能使归向佛法,有智慧才能够明见真理。这"信"字有三重含义:一是真心喜爱,二是坚信不疑,三是坚定追求。即对所信对象产生兴趣,真心喜爱,并坚信其所产生的作用,进而执著追求。这必须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因此说"智为主"。龙树还在这本书中指出:"以贪心归趋,嗔恨心归趋,恐惧心归趋,无明心归趋都是不合正法的归趋。正信归趋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符合理性的信归。"这是佛教不同于迷信的根本标志。佛教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宇宙万物存在量相等,故称佛为"正等觉"、"遍知者"。但作为起信皈依的思想基础,必须认识宇宙万物无常和生命轮回之苦的本质。"无常"是指"诸法无常",即万事万物瞬息万变、兴衰不定、即生即灭的运动变化规律。有情生命的可悲之处就是生死轮回之苦和生命短暂无常之苦。由于这种人生短暂,生命脆弱,祸福不定,兴衰相伴的无常原因,人世苦苦追求的一切荣华富贵,都变得毫无意义。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具有理智的人,为了摆脱这种危机四伏的人生困境,必然会寻找出路,当认识到佛法对世界万物和人生的认识及其解决办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时,就会自然地皈依佛教。因此说:"起信的根本是智慧,动力是信念。"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种佛境

【◆参考答案◆】:证境和化境。证境是诸佛所证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体;化境是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无量的国土是。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

【◆参考答案◆】: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听法为了损害别人,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是不善的发心。既没有为众生,也没有为自己,什么想法都没有,就是无记的发心。善的发心又有上等、中等、下等三种,下等的发心是:想获得世间的一些快乐、长寿、健康、发财、名利等利益,不为解脱之因,称为世间的发心,也就是下士道。中等发心是:不管别的众生,只是自己要获得解脱,这是中士道的心态,虽出世间但不是最高的解脱。最好的是上士道的发心,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众生,成就圆满的佛果。我们大乘修行者,应该发这种最上等的菩提心,通过听受释迦牟尼佛的殊胜甘露妙法,依靠佛法来让无始以来都当过我的父母、现在沉溺在苦海中非常可怜的众生,全部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哪怕在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

(9)【◆题库问题◆】:[问答题] 假如自己曾毁坏过佛像佛塔等三宝的所依,现在应该如何忏悔?

【◆参考答案◆】: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注疏》里面说:"依靠三宝而造的罪业,叫做无与伦比的罪业。如果毁坏过佛像、佛经和佛塔,则应按照二倍以上修复,然后再在三宝面前忏悔。"比如说,自己以前毁坏过佛塔,那就要造两座以上价值形状等各方面比以前更殊胜的佛塔,造完以后再在三宝面前忏悔。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见到佛像应该如何?()、合掌、礼拜、()、围绕、()。

【◆参考答案◆】:问讯;瞻礼;观想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