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间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九世间

【◆参考答案◆】:在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就是九世间,因为这九界都是迷的境界,所以叫做世间。

(2)【◆题库问题◆】:[填空题] 四威仪是指:()、()、()、()。

【◆参考答案◆】: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

(3)【◆题库问题◆】:[问答题] 正行无缘的意思是什么?我们现阶段怎么的行持正行无缘?(从所断和所取两方面来谈)

【◆参考答案◆】:正行无缘:即无分别之意,就是心不要往外散乱,行持一个善法时,尽量不起各种分别念,<大神变经>中定义:"身无动摇.语无动摇.意无动摇此乃三轮本空之戒.怎么行持正行无缘:引用上师的话:我们去放生.心里就要一直想:这些可怜的众生.今天依靠这种方便,也获得了解脱,但愿它作暂时获得人天福报,将来获得圆满的佛果,还有许多可怜的众生没有和到救护,我要想尽一切办法,如果今生没有机会,来世一定要救它们,放生的有关事情,一直在心里浮现

(4)【◆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才是殊胜施主,世间上的大老板还不算殊胜施主?请从五个方面对比作答。(提示:所施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时间)

【◆参考答案◆】: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⑴从时间上看:只是"偶备",并非长时间的布施;⑵从所施物上分析,是"微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道也不怎么好;⑶从布施的态度来说:自己高高在上,"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⑷所施对境:只是"少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钱;⑸从给予的安乐上看:让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而菩萨对众生不是如此,⑴菩萨的发心非常广大,利益众生的时间是"恒",从他初发心至轮回不空之际,无有更变;⑵对境是"无边有情众",可以说是法界一切含识;⑶所施的是"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即暂时一切财物受用,究竟的成佛安乐;⑷布施的态度是以一种非常恭敬、欣乐态度去满足众生愿望;⑸恒时施予的是无上安乐。从时间、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上相比较,菩萨的布施是无上布施,世间人偶尔布施之举无法比拟。

(5)【◆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以上师为例,说明一切万法本来清净。并具体分析,上师是三宝、三根本、三身、三世佛的总集。

【◆参考答案◆】: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佛在经典中也说,上师是诸佛的化现,其本体与佛陀无二无别。比如佛陀示现涅槃之际,曾对阿难等有缘眷属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这个教证亦可说明,一切具有法相的上师,全部是佛陀化现,与佛陀的本体无有差别,就像大海与波浪的关系一样。关于此理,下面详细阐述:1、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上师身是僧众的本体:上师的身体住于清净的戒律,令无量众生的身心暂时趋入善法,究竟得到无上解脱。这与僧众的特点相同。上师语是妙法的本体:上师的语言宣讲三藏十二部等殊胜的教言,给无量众生的相续中种下善根,最终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与妙法的作用一致。上师意是佛陀的本体:从自性住佛性来讲,每个众生的心与佛陀无别,上师也不例外;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上师的心已远离一切戏论,恒时住于无离无合、本来光明的境界中,这即是佛陀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的本体。2、上师是三根本的总集。上师身为上师:一切诸佛在引导众生时,化为人的形象进行饶益,这就是上师的身体。上师语为本尊:上师口里说出的语言,如果依教奉行,就能获得成就。这如同修持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本尊而得成就一样。上师意为空行:凡是证悟大悲、空性的圣者佛母,均称之为空行。如云:"空性的虚空中,大悲的妙力任运行持上。"由于上师始终安住于大悲、空性的境界中,故上师的密意就是空行。3、上师是三身的总集。上师身为化身:上师的身体在孩童时代,纵然跟其他小孩玩耍嬉戏,这种行为也能给他人植下解脱的种子;在年轻或中年时,通过转妙法轮,可令许许多多众生感悟获得解脱;最后示现圆寂,能让无量众生感悟无常之理。因此,上师的身体是完全利益众生的一种幻化身。上师语为报身:语言清净和风清净时,在所化清净众生面前所现之身,就是报身。而上师的语言清净,在证得圣果的有情(登地以上)面前,全是与报身无别的一种妙力,这种妙力即是所谓的报身。上师意为法身:上师的心识与法界光明无二无别,而法界光明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法身。所以,上师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而且上师的三身遍于整个法界。4、上师是在世佛的总集。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中观庄严论释》说,如理如法地讲经说法的上师,其实就是佛陀的化身。佛陀不一定以自己身体来佛法,他可以在人面前化为人的形象,动物面前化为动物的形象,地狱众生面前化为地狱众生形象……所以在人群中,佛陀一般以普通上师的形象来渡化众生。上师是未来诸佛之源泉:上师讲经说法之后,众生的相续会得以成熟。若没有上师开示,劝众生发出离心、菩提心,未来那些佛显现上也不可能出现。上师是现在诸佛之补外:十方世界的诸佛现在住于清净刹土,上师是他们的补处或代表。因为弘扬佛陀事业者肯定是佛,如果不是佛,一般凡夫人不可能利益那么多众生,弘扬那么大的事业。因此,上师是在世诸佛之本体。

(6)【◆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佛陀只能治疗心里的疾病,身体上的疾病只有医生才能治,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正确。佛陀在世时,耆婆医师自认为医术特别高明,有一次对佛陀说:"医治众生内心的疾病,您的教法甘露是举世无双,但治疗众生身体的疾病,我耆婆应该是世间第一。"佛陀为了摧毁他的傲慢,遂将他带到一个雪山上找了很多草药,并将每种草药的来源、功效、药性、治病方法讲得清清楚楚,而耆婆医师对这些草药,有些根本不认识,有些只知其名称而不知作用……。经过这件事情后,他完全消除了傲慢,心悦诚服地认为佛陀不仅是烦恼病的医王,在治疗身体疾病方面,自己也是望尘莫及。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识田

【◆参考答案◆】: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种子,都收藏在第八识里,遇到缘,就会发行现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种子就会生出果来一样,所以叫做田。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轮

【◆参考答案◆】:即如来的十力。见十力条。

(9)【◆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参考答案◆】: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佛经中也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供灯的意义是什么?功德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藏传佛教供灯,汉传佛教供香,南传佛教供花,这都是一种习惯。所有的供养都离不开五官的享受,眼睛喜欢看美的东西、耳朵喜欢听美的声音、鼻子喜欢闻香的味道、嘴里喜欢吃香味、身上也爱穿戴好看的衣服首饰……所有的供养其实都和五触有关。印度有水供,印度人一回到家里,坐下就洗脚,因为他们不穿鞋子,脚很脏,所以要洗脚,然后洗脸洗手,天气热时,还会在身上洒一些香水;佛教的供养都是这样来的,是从习惯来的。灯是光明的象征,如果没有灯,便一片漆黑,佛教的传承叫传灯。佛法代表智慧,而灯代表光明智慧,供灯时我们发愿让佛的智慧充满大地,所以把光明都供给佛,灯仅仅是一个象征,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观想来进行供养。那么供灯有什么用呢?那是供我们的眼睛享受用的,没有光眼睛就看不见东西,所以灯是供给眼睛视觉的。以实际的情况来考虑,因为西藏是牧区,生产酥油,所以就顺理来点灯,只是这样而已。功德不在灯的多少,而是一片心,心中存有光明就是功德,如果心中只有黑暗就没有功德。心中有光明不在乎灯的大小和多寡,因为它只是象征的意义,点灯要心中发愿希望光明充满人间。并不是说供养了就会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