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以修持()为目的。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单选] 佛教不以修持()为目的。
A.神通
B.缘起
C.无常

【◆参考答案◆】:A

(2)【◆题库问题◆】:[问答题] 如何才能报答上师和佛陀的恩德?你做到了吗?

【◆参考答案◆】:上师诸佛视三界众生如爱子,愿他们都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尽一切力量让众生欢喜,那么上师佛陀一定会感到欣慰,这才是报答佛恩的唯一方法。《楞严经》中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将成佛度尽众生的心愿,去付诸实际行动,供奉微尘数的诸佛,这才能算是修行人的真正报佛恩德。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不可越

【◆参考答案◆】:八敬戒的别名。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究竟何时才是修密成熟之法器?对三根本已有一些觉受或者对道次第有一定了解者可否求密法?对三根本已有一些觉受或者对道次第有一定了解者可否求密法?

【◆参考答案◆】:一般来说,显教修持有基础后才可以求学密法,比如对三根本有觉受后。但这并非一成不变,如果具备三皈依和菩萨戒,对上师和本尊、密法信心特别强烈者,也可以接受密法。这要看具体情况了。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五眼

【◆参考答案◆】: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二处

【◆参考答案◆】: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果。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何谓藏经?

【◆参考答案◆】:藏经就是佛教三藏典籍集成之总称,或称"大藏经"。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因

【◆参考答案◆】: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困、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

(9)【◆题库问题◆】:[问答题] 在修行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哪些人接触?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人毕竟受环境的影响,也受别人语言的影响,这是凡夫人共有的一个特点。若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没有帮助,我对他们也无法饶益,故而只有远离他们,默默发愿将来度化他们,现在最好不要跟他们同流合污。否则,不久的将来,自己的道心必将退失无疑。《宝云经》中说了九种恶知识:破戒者、邪见人、失威仪者、邪命人、乐愦闹处者、多懈怠者、乐着生死者、违背菩提行者、乐居家眷属者。若与这九种人接触过密,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违缘、障碍,因而应敬而远之,谨慎地对待。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思想如何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参考答案◆】: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昧,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众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如来的出泥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阅读佛经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佛中学习佛的慈悲心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这是佛说的。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修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仿照什么模式,完全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可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都属于外表形式问题,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法为准则。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