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请一一说明。你是不是这样发菩提心的?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 发菩提心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请一一说明。你是不是这样发菩提心的?

【◆参考答案◆】:一、缘众生的大悲。就是发心利益一切有情,即缘一切有情生起大悲。二、缘佛果的智慧。就是愿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观察自己,平时行持善法,也常能以这种菩提心来摄持,为此,也随喜并愿更好地行持。但也时常发现无记的状态或不如理的状态,愿皆能完全转为正法,如理以行持大乘佛法。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在学法途中,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参考答案◆】:龙树在《致国王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学佛是一种改变思想认识,改造心理本性,提高品德素质,开发真、善、智慧的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工程。学佛不能单靠盲目的信仰和热情,要靠闻、思、修的智慧和相应的实修行为。学佛的修炼实践要依靠复杂高深的知识素质,这种知识不是来自神灵的启示,也不是来自不学无术的盲修瞎练,而是来自合乎规律的闻思途径。闻指读书学习,思指反复认识思考。通过合理的闻思修可以生出闻得慧、思得慧和修得慧等三种智慧。这三种智慧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修得慧生于思得慧,思得慧生于闻得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确的闻得慧和思得慧,也将不会有正确的修得慧。因此,对真正学佛的人来说,在闻思修三个环节中缺乏任何一个环节,都实现不了解脱成佛的愿望。

(3)【◆题库问题◆】:[问答题] 在日常生活中,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众生?这样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我们对任何一个众生,都应该作菩萨想。见到众生时,看不出来到底有谁发了菩提心。有的人认为:"这个人肯定不是菩萨,没有发过菩提心,因为他还没有皈依呢。"其实这也不一定,如果他前世发了大乘菩提心,今生虽然没有成熟,但若没有遇到失坏的因,他还是大乘菩萨。这辈子纵然转生为一头牦牛,相续中的菩萨戒体仍旧存在。若观一切众生皆为菩萨,就不会因无意间对菩萨生恶心,生了多少刹那的恶念,就要在这么多劫中沉陷地狱感受痛苦。

(4)【◆题库问题◆】:[问答题] 给经论取名有何必要?

【◆参考答案◆】: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取名字,世间上的人就会非常迷蒙,没有取舍的概念和方法;佛陀通过给事物取不同的名字,让众生能够了知一切万法。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内容;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义,就了解了大概的意思;最下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等。

(5)【◆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凡是佛陀亲口所宣,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对此应当不折不扣地受持。”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详细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不正确。佛陀为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些是了义、有些不了义。比如第二转法轮所宣说的空性,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如来藏自性光明,都是了义法,任何理论都无法遮破。但在相续未成熟的众生面前,佛陀暂时说"我"存在,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若想对佛教有所认识,应当全面、完整、系统地学习,否则,断章取义地把一段内容作为最究竟,就会出现很多看似矛盾的说法。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切诸法

【◆参考答案◆】: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7)【◆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在修持禅定时,会经历哪五个阶段?请以比喻具体解释。

【◆参考答案◆】:第一阶段是如"峭壁落水"之动摇觉受,心犹如从峭壁飞泻而下的瀑布,刚开始时难以调伏,自心急躁、分别念迅猛、粗大,恒时处于飘摇不定之中。第二阶段是如"山谷流水"之获得觉受。山谷里的水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跟峭壁落水相比,流速有明显的缓慢。到了这个阶段,心已能基本上安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很长。第三阶段是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觉受。江河缓慢流动,从远处看好像没有动摇,只有到了岸边,才会发现它仍不舍奔流。同样,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若详细观察,还是有细小的分别念不断闪出。第四阶段是如"大海离波"之稳固觉受。从远处看大海,似乎风平浪静,没有什么波涛,与平原江河比起来更为平静,此时细微之分别念亦日渐消失,自己将心专注于任一所缘境时皆能安住很长时间,纷扰外缘也难以撼动其安住之心。第五阶段是如"山王稳固般"之究竟觉受。须弥山王始终不为狂风所动,同样,此时将心专注于任何一处,皆能自然融入此法,无需任何勤作,自然明然安住于此法中,任何分别念都无法动摇。

(8)【◆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是否能够依靠自学来治愈相续中的烦恼疾病?

【◆参考答案◆】:这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佛法高深莫测,凡夫人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有智慧,也难以真正通晓它的甚深意义,佛在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讲解,纵然你的世间学问再高,也很难通达佛教的深奥之义。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五明

【◆参考答案◆】: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胁士

【◆参考答案◆】:又名二挟持,或两胁士,即在佛左右协助弘法的人。阿弥陀佛的二胁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师佛的二胁士是日光和月光二菩萨,释迦佛的二胁士是文殊和普贤二菩萨。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