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引用教证说明:皈依的利益非常大。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引用教证说明:皈依的利益非常大

【◆参考答案◆】:《日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无垢经》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

(2)【◆题库问题◆】:[单选] 学佛应以()为首要。
A.布施
B.正定
C.正见

【◆参考答案◆】:C

(3)【◆题库问题◆】:[问答题] 按《宝性论》的观点,出生佛子需要哪四种因?请结合转轮王子的比喻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出生佛子的四种因是:信心、证悟般若空性、禅乐、大悲心。犹如转轮王子的产生及生长,需要父亲的种子、产生他的母亲、胎藏、养育他的乳母一样。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没有信心,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德的苗芽;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证悟般若空性:就像转轮王子依靠母亲而产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禅乐指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对众生的大悲心: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地利益众生,如同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养一样,有了这四种因,才可以产生大乘佛子。

(4)【◆题库问题◆】:[问答题] 在修行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哪些人接触?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人毕竟受环境的影响,也受别人语言的影响,这是凡夫人共有的一个特点。若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没有帮助,我对他们也无法饶益,故而只有远离他们,默默发愿将来度化他们,现在最好不要跟他们同流合污。否则,不久的将来,自己的道心必将退失无疑。《宝云经》中说了九种恶知识:破戒者、邪见人、失威仪者、邪命人、乐愦闹处者、多懈怠者、乐着生死者、违背菩提行者、乐居家眷属者。若与这九种人接触过密,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违缘、障碍,因而应敬而远之,谨慎地对待。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法中说,即使教字母之启蒙师也要视为佛陀看待,并观在资粮田中,那世间的老师(比如语文、体育老师等)都要如此吗?

【◆参考答案◆】:以前在藏地,教导藏文字母的老师一般都是出家人,所以有视为佛陀的传统,跟现在世俗上有所不同。进入资粮田的上师仅限于开示解脱道——即传戒、传法、灌顶的亲师和法脉传承系列诸师。传授世间知识的老师也应该尊重,但不能列入资粮田,就像山神、土地、世间财神之类虽可祭祀供养,也无资格进入资粮田一样,因为资粮田属三宝系列。

(6)【◆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对诸佛菩萨供养身体?供养身体的方式有哪几种?

【◆参考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执,这种我执一定要彻底断除,如果没有断除的话,始终都会依靠"自己"而造业。向殊胜的对境供养身体,能够减少我们相续中的我执,我执少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等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很容易的。燃指供佛;在诸佛菩萨或者上师面前,诚心诚意将身口意全部供养;在心中发愿"我依靠这个不净躯体,从今以后乃至生生世世,都为佛教做事情。"

(7)【◆题库问题◆】:[问答题] 举例说明说者与听者相互间如何运用真实的能诠所诠?

【◆参考答案◆】:比如说者欲向闻者介绍一本书,首先说者未说出之前,于相续中浮现一个总相,这就是义共相,也就是真实所诠,思维过后,再由口中说出"书"的名称,这是名言共相,即是真实能诠,此时闻者耳根听到"书"的名称,于闻者相续中现出名言总相,这就是"书"的名称概念,依靠这个名称,立即于闻者相续中浮现书的境相,不仅是概念、整体的形象已经显现,这叫义共相,这是说者与听者二者相互间的真实能诠所诠之运用。

(8)【◆题库问题◆】:[问答题] 了解佛陀的这些历史,对你有什么帮助?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佛陀的哪些事迹?

【◆参考答案◆】:1)为一名佛教徒,了解佛陀的伟大,诞生的历史背景有助对佛陀的不二功德和实际存在生起不可动摇的信解。如果连这些基本常识也不清楚,那在度化他众时也很难有说服力。2)佛陀尽管曾以人的形象出现于世,但他并不单单是印度王子这么简单,在往昔的无量劫中,他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万行的行迹无法衡量。

(9)【◆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凡是佛陀亲口所宣,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对此应当不折不扣地受持。”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详细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不正确。佛陀为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些是了义、有些不了义。比如第二转法轮所宣说的空性,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如来藏自性光明,都是了义法,任何理论都无法遮破。但在相续未成熟的众生面前,佛陀暂时说"我"存在,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若想对佛教有所认识,应当全面、完整、系统地学习,否则,断章取义地把一段内容作为最究竟,就会出现很多看似矛盾的说法。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二重城

【◆参考答案◆】:十二因缘的别名。五句章句经说:「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以三重棘篱篱之。」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缘,三重棘篱即三界。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