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阿弥陀佛

【◆参考答案◆】:译意是无量光、无量寿,故亦称无量寿佛。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叫藏传佛教?

【◆参考答案◆】:藏传佛教就是以藏民族为信教的主体民族,以藏语文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地理、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 从公元7世纪初引进到现在,藏传佛教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藏传佛教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传、中兴、鼎盛、走向世界四个阶段。 从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主持译经、建立佛教法规到公元9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为藏传佛教的初期传播阶段。 从公元10世纪末大译师仁钦桑布译经,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进藏传法到公元14世纪格鲁派诞生前为藏传佛教中兴期。噶当、噶举、萨迦、宁玛、希结、觉囊、绰普等大大小小的十几个藏传佛教教派都在这一时期相继诞生,在学术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从公元14世纪后半叶宗喀巴大师建立格鲁教派起到公元20世纪中叶,为藏传佛教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拉萨三大寺为首的大大小小数千座学院式的寺庙在甘、青、川、藏地区和蒙古草原相继建起,在佛教显密教理的研究上取得了空前未有的严密精深成就,产生了很多学术贡献卓著、名载史册的大善知识。 公元20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以它特有的利益一切众生的价值观念和精深的哲理,特殊的修持密法,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博得了物质财富富裕、精神财富相对贫乏的西方世界广大民众的喜爱。到现在,藏传佛教在西欧、北美等西方国家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兴盛局面。在这种新的信仰冲击波的影响下,港台和内地各阶层人群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数也在持续增长着。 因此,藏传佛教虽然产生于中国藏区,但它并非藏族独有的信仰。它正逐步从国内多民族的共同信仰,发展成覆盖面波及全球的国际性的宗教。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回忌

【◆参考答案◆】:又名一周忌,即人死後满一周年的忌日。

(4)【◆题库问题◆】:[单选]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段经文出自()
A.地藏经
B.妙法莲华经
C.金刚经
D.六祖坛经

【◆参考答案◆】:C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的事物?靠神灵启示吗?

【◆参考答案◆】:印度的无著大师将佛教认识事物的方法归结为四种,称四理法:①知法性,即了解事物的性能;②知作用,即了解事物的作用;③知相依,即了解事物的因缘和相互依赖关系;④知规律,即了解事物的逻辑规律。佛教的认识对象分理事二谛,是应用上述“四理法”或者《因明论》中所说的现量直观验证法和比量推理论证法,这种认识方法完全是合乎科学道理的。佛教中并没有所谓神灵启示、心灵感应之类的认识方法。“定中观照”是属于潜意识直觉,并非神灵感应。佛教起信的正道是闻、思、修。“闻”是学习经典理论;“思”是动脑筋,应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辨认;“修”是根据认识的道理,经过反复实践,达到亲证亲验。如此而已,别无它义。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请具体分析“利养无有实质”之理。

【◆参考答案◆】:比如一个人做梦享受了百年快乐,另一个人做梦只享受一瞬间的快乐,但这两人醒过来以后,梦中拥有的快乐都是一去不复返。同样的道理,有人以邪命养活过了一百年,有人活了短暂的时间,但他们临终的时候,原来享受的快乐都不会再现,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再者,即便获得丰厚利养,能长时间地尽情享乐,可是在死亡时就像遭受强盗抢劫一般,丝毫也无权带到后世,最终只能是赤裸裸地空手离开人间。

(7)【◆题库问题◆】:[单选] 经本应如何放置?()
A.置于高处、净处、正处
B.不与秽物同放在一起
C.放在众书之上
D.以上皆是。

【◆参考答案◆】:D

(8)【◆题库问题◆】:[单选] 六度的正确次序是()
A.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B.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C.忍辱,持戒,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D.精进,忍辱、禅定,布施,持戒,般若

【◆参考答案◆】:B

(9)【◆题库问题◆】:[问答题] 禅修为什么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你有何打算?

【◆参考答案◆】:外境对心识的作用非常大,《学集论》云:"若除外境扰,心寂不动摇。"倘若没有外境的干扰,心便会寂然不动,所以我们应首先舍弃俗世的愦闹而使身寂静。假如身体得以寂静,心也会从分别妄念中解脱出来。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人经常问上师:“我学佛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没有开悟啊?”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参考答案◆】:这是对佛法没有真正了解。因为自他相续中的烦恼罪业,要经过如海大劫的长时期修习,方能净除。不要说所有众生的烦恼罪业,就是自己的一种烦恼,比如说嗔心,由于无始以来的熏染串习,它十分坚固,要断除顽固习性,也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如果只修行过短短的几年,就想一劳永逸,根除无始以来的过失习气,这只是凡夫的一种痴心妄想而已。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