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对上师有恭敬心和畏惧心,把上师当作好朋友看待不行吗?如果整天为上师提水、做饭、做事情,这是否就是对上师恭敬?为什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要对上师有恭敬心和畏惧心,把上师当作好朋友看待不行吗?如果整天为上师提水、做饭、做事情,这是否就是对上师恭敬?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行。上师如意宝说,把上师当成一个普通人,没有任何的恭敬与畏惧,那加持是根本得不到的。倘若加持得不到,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点滴功德。所以,对上师应该有敬畏心,依靠此心,世出世间的智慧都会在相续中生起来。对上师的承侍,可以说是对上师的恭敬,尤其上师是大成就者,依靠这样的承侍,必定可以证悟心的本性、解脱轮回。但假如上师不是大成就者,弟子整天做这些,只有一份善根功德而已,对解脱可能不会有什么帮助。故应从上师那里求取法义,如法修持,这是对上师最恭敬的做法。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七加行

【◆参考答案◆】:七方便的别名。

(3)【◆题库问题◆】:[问答题] 掉举分为哪几种?请详细说明。

【◆参考答案◆】:1)身掉举,是身体一点控制都没有,经常东奔西跑,一刹那也无法安住;2)语掉举,指语言漫天胡扯,想说什么就胡说八道,经常喜欢说是道非;3)心掉举,是昏沉的违品,指心往外散乱,不能摄伏。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说,“宗教都是否定人的作用而听从神灵”,这话对吗?

【◆参考答案◆】:佛教的观点与此恰恰相反,认为人是最重要的,因愚昧无知而向下堕落,吃苦受罪,或因智慧发光而向上奋进,解脱自在的全部契机都掌握在人自己手中,因此认为“人身难得”(见《菩提道炬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称人身为“如意宝”,认为“下堕轮回,上成自在佛身”完全是众生自己选择的道路和自种自收的果实。人心是智慧的发光体,自生真智,消除自己内心的愚暗,便是成佛。因此说智慧就是佛法,佛法就是智慧。佛教中众多的佛,无论形象如何,总的都是佛陀境界特有的智慧和慈悲、能量、作用的人格化,并非抽象的精神实体。《经藏》中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自己别无救星。”所以说,认为“一切宗教都是否定人的作用而听从神灵”是没有根据的。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秽

【◆参考答案◆】:出家人购置田宅、种植耕栽、贮聚谷栗、畜养奴婢、畜养群畜、藏积金银钱宝、藏积象牙刻镂等物、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烧煮。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叶莲花

【◆参考答案◆】:密教对须弥山的称呼。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如何理解“法尚应舍”?

【◆参考答案◆】:一般习惯上,"佛法"是指佛的教言和佛典佛书,语言、文字形式的,这类佛法只是一种理解真佛法的辅助手段。真正的佛法是指人的智慧觉悟和思想行为。当佛的教导变成了你的智慧、你的精神,变成你的思想行为时,佛法才对你起了作用,否则始终是两张皮。因此这类权宜之法、文字般若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后,就可以拋弃,就像过江到彼岸后抛弃船筏一样。但有些人片面地理解"不应取法"和"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语,以为佛法无用,轻视经教,在没有过河之前就想拋弃船筏,岂不可笑。破除对佛法的执著,并不否定佛法。理法和事法应分清,事法讲的是善恶、报应、品德修养应一一按佛法来执行。从理谛上来讲是放弃对以上的执著。从事谛来讲要立,从理谛来讲要破,这也是佛法最难理解的地方,也是常发生歧义的问题。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学法获得成就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学法要想获得成就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信为善源功德母",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信念。②"求师为入道之门,尊师为成就之本",要寻找投靠一位品学兼优的上师,依法敬奉求学。严格遵守上师的教导。③"守戒守誓是获得成就之本",要严守戒律誓言,把守戒守誓当作修法者的第一生命。④"成功来源于精进",要有勤学苦练,奋斗不息的毅力和决心。具备上述四条,学修必获成就。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空有一体,空不毁有,有不碍空”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空”不妨碍俗谛的“有”,“有”是必须作为承认的前提的,只不过看成是假的、暂时的联系。有也不是本质上的有,是缘起的有,临时的有,各种组合条件的有,没有自性的有,所以说“有不碍空”。“有”是事物的现象,“空”是事物的本质,这两个概念并不矛盾。从众缘和合的现象上看是“有”;从不依赖因缘,脱离周围事物关系的单一、独立和一成不变的自性上求却不可得,便是“空”。“有”是体,“空”是性,互不影响,互不妨碍。认识到“有”而认识不到“空”是堕入常边;认识到“空”而认识不到“有”是堕入断边。有空统一,认识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离空无色,离色无空,色空互为前提,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才是正确的。从真谛的意义上是“空”,是否定概念,即无;从俗谛意义上是“有”,是肯定概念,是有。若不分真谛俗谛,笼统地说任何事物都是非空非有,这就讲不通了。“非空非有”是非常矛盾的,非空非有中间没有第三者存在,不是空就是有,不是有就是空,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二行相

【◆参考答案◆】:四谛各有示劝证的三行相,合成十二行相。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