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次学术会议上,有人发现:凡是认识李博士的人,张教授都认识;只要是有些人不认识的人,赵研究员全都认识:新参加会议的研究

  • A+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单选] 在某次学术会议上,有人发现:凡是认识李博士的人,张教授都认识;只要是有些人不认识的人,赵研究员全都认识:新参加会议的研究生小王不认识与会的任何人。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
A.张教授与赵研究员相互认识
B.张教授认识赵研究员,但赵研究员不认识张教授
C.张教授与赵研究员相互不认识
D.张教授不认识赵研究员,但赵研究员认识张教授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考查直接推理。由"小王不认识任何人"可以推出"小王不认识李博士和张教授",即"李博士和张教授是有些人不认识的人",再根据"只要是有些人不认识的人,赵研究员全部认识",可推出"赵研究员认识李博士和张教授";接着由"凡认识李博士的人,张教授都认识"可推出"张教授认识赵研究员",即张教授和赵研究员互相认识。故选A。

(2)【◆题库问题◆】:[单选] 在一次选举计票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有人投了所有候选人的赞成票。如果计票过程是真实的,那么下列哪项也必定是真实的?()
A.有人没有投所有候选人的赞成票
B.不止一人对所有候选人都投赞成票
C.每个候选人都得到了赞成票
D.绝对不可能所有的候选人都当选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考查直接推理。由题干"有人投了所有候选人的赞成票"不能推出"有人没有投所有候选人的赞成票",排除A项;B项"不止一人"意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而题干"有人"的意思还可能是"一个",排除;D项由题干推不出。C项可以从题干推出。故选C。

(3)【◆题库问题◆】:[单选] 为了了解高校学生对《知识产权法》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某教育咨询公司在一所高校内部选取了相同年级的两组学生进行了有奖测试。经阅卷分析发现:第一组学生的优秀率达到了60%,而第二组的优秀率仅有20%。咨询公司据此得出结论:该校大学生在对《知识产权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以下哪项最能削弱以上结论?()
A.这次参与调查的学员只占该高校学生的很小一部分
B.第一组学生来自法律系
C.这次调查所采用的测试题不能涵盖《知识产权法》的全部内容
D.对《知识产权法》的掌握程度的测量不能仅凭一次测试来决定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题干中通过对两组相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试得出结论:该校大学生在对《知识产权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B项为真,则可以很好地解释两组学生测试成绩的差异,则题干的结论就变得完全没有依据,严重削弱了题干结论。A.C.D三项分别通过对取样的质疑、对测试题的质疑、对测试代表性的质疑来质疑测试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削弱了结论,但这三项并没有否定测试结果可以作为结论的依据,只是认为结论依据不足,因此对结论的削弱程度都不如B项。故选B。

(4)【◆题库问题◆】:[单选] 有人说,凡是知识都是科学的,凡是科学都是无颜色的,并且在追求知识时,应当保持没有颜色的态度。假使这种说法不随意扩大,我也认同。但我们要知道,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对无颜色的知识的追求,必定潜伏着一种有颜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层加以推动。这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一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与成果,也决定一个人对知识是否真诚。这段文字中"有颜色的力量"指的是()。
A.道德水准
B.兴趣爱好
C.价值取向
D.研究态度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保持没有颜色的态度"是客观的态度,与之对应的"有颜色"即表示主观。"道德水准"和"研究态度"只是主观的表象,排除选项A.D;"兴趣爱好"与"价值取向"相比,后者对人的发展起着更大的决定作用。由原文"这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也决定……"可知,"有颜色的力量"指的是"价值取向",选C。

(5)【◆题库问题◆】:[单选] 学校抗洪抢险献爱心捐助小组突然收到一大笔没有署名的捐款,经过多方查找,可以断定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个人捐的。经询问,赵说:"不是我捐的";钱说:"是李捐的";孙说:"是钱捐的";李说:"我肯定没有捐。"最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根据以上已知条件,请判断下列哪项为真?()
A.赵说的是真话,是孙捐的
B.李说的是真话,是赵捐的
C.钱说的是真话,是李捐的
D.李说的是假话,是李捐的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考查命题的逻辑性质。李说的话是钱说的话的负命题,互为矛盾关系,两者必一真一假。既然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那么赵说的必然是假,所以是赵捐的,李说的是真话,故选B。

(6)【◆题库问题◆】:[单选] 利用选定的检索工具由近及远地逐年查找,直到查到所需文献为止的检索方法是()。
A.倒查法
B.顺查法
C.追溯法
D.抽查法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倒查法是由近及远,从新到旧,逆着时间的顺序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此法的重点是放在近期文献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快地获得最新资料。

(7)【◆题库问题◆】:[单选] 在50年代,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9%,60年代为11%,70年代为6%,80年代不到4%,随着森林覆盖率的逐年减少,植被大量破坏,削弱了土地对雨水的拦蓄作用,一下暴雨,水卷泥沙滚滚而下,使洪涝灾害逐年严重。可见,森林资源的破坏,是酿成洪灾的原因。以下哪项使用的方法与上文最类似?()
A.敲锣有声,吹箫有声,说话有声。这些发声现象都伴有物体上空气的振动,因而可以断定物体上空气的振动是发声的原因
B.把一群鸡分为两组,一组喂精白米,鸡得一种病,脚无力,不能行走,症状与人的脚气病相似;另一组用带壳稻米喂,鸡不得这种病。由此推测带壳稻米中含有的某些精白米中所没有的东西是造成这种病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东西就是维生素B1
C.意大利的雷地反复进行一个实验,在4个大口瓶里,放进肉和鱼,然后盖上盖或蒙上纱布,苍蝇进不去,结果一个蛆都没有。另4个大口瓶里,放进同样的肉和鱼,敞开瓶口,苍蝇飞进去产卵,腐烂的肉和鱼很快生满了蛆。可见,苍蝇产卵是鱼肉腐烂生蛆的原因
D.在有空气的玻璃罩内通电击铃,随着抽出空气量增多,铃声越来越小。若把空气全抽出,则完全听不到铃声。可见,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题干中所采取的方法是共变法,即一种事物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时,另一种事物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选项中使用了类似方法的是D项。A项是求同法;B.C两项是求异法。故选D。

(8)【◆题库问题◆】:[单选] 逻辑老师将上逻辑课的一部分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成员获得的平均分要比没有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高许多,所以参加学习小组能够提高学习成绩。上述推理基于以下哪项假设?()
A.学生学逻辑比较困难
B.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与没有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起点相同
C.参加学习小组没有影响其他课程的成绩
D.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中很少有人打算学习比逻辑更简单的其他课程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题干从"参加学习小组的成员获得的平均分比没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更高"得出结论:参加学习小组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显然要求"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与没有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起点相同"作为假设。否则,如果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成绩本来就较高,则无法说明参加学习小组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因此B项作为假设是必需的。A.C两项都是无关项;如果D项作为假设,则说明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原来起点可能更高,削弱了结论。故选B。

(9)【◆题库问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那树王鼎钧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那树有一点儿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掉下来。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疾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于是情侣止步,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轧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荫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将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60英里的速度,对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原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阔,像拓宽了几尺。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都市的寄生者,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于是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选自《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台港澳卷》,有改动)问题

【◆参考答案◆】:问题(一):那树暂时还远离现代文明;那树是能够亲近人类的,尽管人的到来并不征得那树的同意。问题(二):刻画形象——那树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形成对照——那树亲近、善待人类却不配有好的命运;提出批评——人类只顾及眼前利益的错误。

(10)【◆题库问题◆】:[单选] 以下各选项中加下划线的语词表达集合概念的是()。
A.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B.印度是发展中国家,是亚洲国家
C.方老师已经有35年教龄了
D.谁不努力学习,谁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成为落伍者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选项A中"教师"指整个教师集合体,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的;选项B中"亚洲国家"在这里专指印度,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的;C选项中方老师是一个人,不是集合概念;D选项中"落伍者"对应前文的"谁",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的。故选A。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