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中阴界时,为什么所感受的痛苦会比生前大许多倍?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 到了中阴界时,为什么所感受的痛苦会比生前大许多倍?

【◆参考答案◆】:因为中阴身的感觉特别敏锐,心志也非常脆弱,再加上阎罗狱卒极为可怖,身躯是常人的七倍高,手持各种骇人的兵器,口里喊着"打啊"、"杀啊"震天动地,这种可怕的场面谁也无法忍受。假如生前被判死刑都特别害怕,那死后到了中阴界时,以敏感的心去感受如此恐怖的场面,怎么受得了啊!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我们在闻法的过程中,如何于一堂课中具足六度?这样有什么功德?

【◆参考答案◆】:《现证续》中所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具体而言,一、布施度:"奉献花座等"。在闻法之前,首先为上师摆设妙高法座。然后在法座前或者周围,供养曼茶罗以及花鬘、灯等。这即是布施度。一起学习的时候,对听法的屋子进行清扫、装饰,给大家提供电视机,这方面共同努力,也属于布施度。听法过程中,为此创造一些良好条件,都是在圆满布施度。山下有些居士比较大方,每次听课都买一些水果、矿泉水,这样以后,自己的布施度圆满了。概而言之,听法时尽己所能地作上供下施,就是布施波罗蜜多。二、持戒度:"随处戒威仪"。在讲法的经堂里,随处做些洒水、清扫、喷香水等善行,保持那里整洁舒适;同时,遮止自己身口意不恭敬的威仪,长至一部法,短至一堂课,一切行为从头到尾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三、安忍度:"不害诸含生"。听法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无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生。同时也不能损害旁边的金刚道友。而且听受佛法的时候,不管天气再热再冷,传法时间再长,中间出现种种违缘,都要忍受下来。还有,听法的时候,假如上师讲什么都能接受,这也是一种安忍。四、精进度:"于师生正信"。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等不良心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五、静虑度:"无散闻师教"。听法时心不能妄想纷飞,也不能外散于他处,倘若心不专注,佛教的甚深义不可能通过三心二意、东张西望而得到,因此,从最开始到结束之间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谛听上师所讲的言教,这就是静虑度。平时听课的时候,放下其他一切琐事。六、智慧度:"解疑问难题"。听闻佛法时,若对某些法义产生疑问,则应向上师请教,或者道友之间研讨辩论,以此遣除怀疑、邪见、增益,即是智慧度。(注:增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却以分别念妄执为存在。)闻法具足六度的功德:行持大乘佛法饶益众生,六度万行不可缺少,佛陀在因地时,所有行为均可摄于六波罗蜜多中。因此,我们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时,具足六度至关重要,若不具足六度,不一定属于大乘佛法。听闻佛法要做到如理如法,只有这样,佛法的功德利益才会在自相续中生根发芽。假如听法时行为不如法,则不但没有六度的功德,反而会产生众多罪过。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过:"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为什么把如来藏称为“佛心”(佛性)?

【◆参考答案◆】:弥勒《佛心续》(称“上续经”)对佛心的论述十分详尽,其中说,称为佛心的理由有四点:(1)佛从其中产生。(2)佛与众生法性不二。(3)众生心中有可变的基因。不可变是自性,可变即是没有自性的。这种可变正是可贵之处,可以改善、进化、超越,如果不可变就没有希望了,都是白费工夫。(4)众生心中有常住的觉悟性。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七等觉支

【◆参考答案◆】:见七觉分条。

(5)【◆题库问题◆】:[问答题] 弘法利生、闻思修行那么辛苦,还不如喝酒、打麻将、上舞厅快乐,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有智慧的人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参考答案◆】:我们做事情时,首先要观察对今生来世、对众生有没有利,如果都有利的话,那就一定要去做。比如弘法、放生、闻思修行,这些事情虽然做起来困难,但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就是大乘修行人应该做的。相反,有些事情虽然暂时让人享受快乐,但从究竟来讲,对众生和自己都没有利益,这样的事情不能做。就像吸鸦片、喝酒、赌博,或者到歌舞厅里混时间,表面上看来很快乐,自己也觉得快乐,但这些对今生来世都是不利的,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这样做。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无碍

【◆参考答案◆】:用周无碍、相遍无碍、寂用无碍、依起无碍、真应无碍、分圆无碍、因果无碍、依正无碍、潜入无碍、圆通无碍。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种清净

【◆参考答案◆】: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本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真

【◆参考答案◆】:唯一真实的意思,与真如同义。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中说供水浅了、溢了等都要受不好的果报,拜佛的姿势不对也要受不好的果报,如果不是故意的,还有果报吗?为何会有这样的果报?

【◆参考答案◆】:在佛经中没有见到这样的说法,可能是某些传承这样说的吧。供养主要要具备两点:一是没有虚伪心,比如只有自己的时候,就很随便,有人在的时候,为了表现出自己敬佛而供养等,这些都是虚伪心,要断除;二是供品要摆放整洁,你说的这些情况可能属于这种。供品摆放整洁、庄严,这代表我们对三宝的态度,而不是随便乱放、漫不经心。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寂止

【◆参考答案◆】:心安住于真实的法界。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