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点油灯供佛时,无意中杀害了很多小虫,这是否意味着犯了杀生戒?请以教证、理证、公案进行说明。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人点油灯供佛时,无意中杀害了很多小虫,这是否意味着犯了杀生戒?请以教证、理证、公案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不是。真正的持戒是在心上安立的,而不是在外境上安立的。不损恼其他有情的断恶之心,就是持戒,而并不是在外境断离一切可能会犯戒的对境。由于自己在点油灯供佛时没有杀害小虫之心,故不犯杀生戒。经中云:"何为戒律度?断除害他之心。"但点灯时,用灯罩罩上是最好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负责清洁浴室的比丘打扫浴室,发现浴池里有许多小虫,便向佛陀请教,该如何处理。佛陀当时回答比丘去打扫干净。比丘说他害怕犯杀戒,所以不敢贸然去清扫,而佛陀对比丘说:"我们是为了清扫浴室,不是去杀生的。"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切有部

【◆参考答案◆】:说一切有部的简称,小乘宗之名。

(3)【◆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参考答案◆】: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如果一个凡夫出家人,长期与固定的施主来往,贪执习气难免增长,结果施主把上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对双方都是一场灾祸。彼此互相舍弃、制造违缘、争斗诋毁的情况会经常发生,甚至僧人因与施主经常交往,最后会还俗成家,堕入世俗之网。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刹那

【◆参考答案◆】: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

(5)【◆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佛陀既然是万能的,又有无边的大悲心,就应该把所有众生都度成佛。”这种想法合理吗?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不合理,不能因为众生没有都成佛而否定佛的功德,就像无根之草,天雨再多也无法令其获益,同样,众生没有一一成佛,是由于根基的差别,不是佛的过失。《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说:佛陀度化众生有清净、圆满、成熟三种方式。所谓"清净",是指断除最后有者相续中细微的无明种子,令其彻悟一切万法的真相,获得圆满的无学道佛果;所谓"圆满",就是把众生安臵于道上,圆满一地到十地的诸种功德;所谓"成熟",是把众生安臵于道的所依(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即有些众生由于因缘没有成熟,暂时不能得到有学道的果位,但在他们相续中种下善根,使其在佛的教法下成熟,今后获得解脱。以此三种方式,将有缘者分别安臵于果上、道上、道的所依上,因此,佛的度生事业是周遍、恒常、不间断的。

(6)【◆题库问题◆】:[问答题] 在社会人群中弘扬佛法,应该注意什么?你以后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首先应当弘扬世人容易接受的简单道理,待他们成为佛教徒之后,再进一步宣讲见修行果的甚深教言。否则,刚刚遇到一个人,就拉着他讲最甚深的离戏大空性,可能谁都无法接受。因此,这种方便方法不能搞错!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我们自己如何做具德弟子?

【◆参考答案◆】:当经过观察,依止上师之后,上师叫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更具体的,《事师五十颂》中有很好的论述。亦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事师五十颂释》。既然找上师是如此严肃严重的事,我们确实应该在"如何找"上面多闻思多花功夫。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支论

【◆参考答案◆】:以瑜伽论为本的十种支论,即百法论、五蕴论、显扬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庄严论、分别瑜加论。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境三谛

【◆参考答案◆】:又名圆融三谛,或不思议三谛,即空假中三谛圆融於一境的意思。天台宗说,诸法无自性,谓之空,因缘所成,谓之假,即空即假,谓之中。如此三谛之理融洽於一境,三即一,一亦即三,圆融无碍,谓之一境三谛。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汉传佛教大德主张,学佛必须先从“有”,后到“空”,若不知“有”,焉知“空”?这种说法和藏传佛教的观点是否一致?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和藏传佛教完全一致。起信修法的过程也是个认识的过程,认识必须从有形的现象入手逐步达到无形的本质。"有"和"空"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世俗智的认识境界是事物的现象——"有",超世智(圣智)的认识境界是物自性、法性——"空",若不承认以世俗智确立的一切存在,轮回、解脱、因果业报、四谛、六度、根、道、果等理论将无从建立。进而,佛和佛法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真假二谛也是对立统一体,若无假谛的"有",也就无从谈起真谛的"空",悟"空"的真境是没有"有"、"空"分别见的"无戏境"。在菩萨戒中对信念和认识条件达不到的弟子宣谈空理也是犯戒行为。原因是根基差的弟子往往会错误地理解空义而否定一切善行,反而遭到下堕的恶报。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把修止观放在上士道的最高修道位上。这除了有六度的先后次序和认识上的难度外,也有深恐理解空心出偏,反受其害,应待到思想成熟再开示之义。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