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宝后需要遵守什么戒律?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皈依三宝后需要遵守什么戒律

【◆参考答案◆】:要守持禁戒和行持戒两种:禁戒:皈依佛者不能皈信世间神灵,皈依法者不能危害众生,皈依僧者不能与邪门外道为伍,不能在思想言行方面亵渎三宝,对佛陀、经典、僧人必须以敬重三宝之礼仪对待,不能犯不敬之罪。行持戒共有六条:一是须常思维三宝之功德而一心树立皈依之信念;二是思念三宝之恩而奉行供养;三是宣传三宝功德,教育众生皈信三宝;四是念其皈依利益,常修皈依之法;五是无限信赖三宝,以三宝之法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六是将三宝珍视如生命般不放弃、不怠慢。

(2)【◆题库问题◆】:[单选] 为人祝寿时,最适合诵什么经祝福?()
A.普门品、大悲咒
B.金刚经
C.心经
D.以上皆可。

【◆参考答案◆】:D

(3)【◆题库问题◆】:[判断题] 在印刷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安排加网角度。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4)【◆题库问题◆】:[单选]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
A.六度
B.缘起法
C.八正道

【◆参考答案◆】:B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参考答案◆】:一方面可使你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来。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把十二部经,用七言四句偈说出?

【◆参考答案◆】:偈说: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如因缘与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及记别。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是无相布施?

【◆参考答案◆】: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布施的人,没有布施的物。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身体?是娇纵它,还是苛刻它呢?

【◆参考答案◆】:在律藏与大乘论典中皆强调过不能堕两边。吃穿太奢华,容易堕于傲慢,障碍自己的修行;但食物太差,导致营养不足,身体受不了;衣服太烂、太单薄,身体也受不了,他人也会加以讥讽扰乱,给修行也会带来障碍。所以对一般人来说,应依于中道。

(9)【◆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解释信解行发心、殊胜意乐发心、异熟发心、断障发心,并说明这是从什么角度安立的。

【◆参考答案◆】:发心从地界的角度来分,有凡夫信解行发心、不清净七地殊胜意乐发心、三清净地异熟之发心以及佛地断障之发心四种。1)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属于凡夫位,叫做信解行发心。为什么是"信解行"呢?因为这种发心有一种刻意的作意——"我要度众生、我一定要帮助众生",时时刻刻对自己有一种监督提醒,有一种自我要求,认为"利益众生是我愿意做的,我需要这样",这种心态叫做信解行发心。2)不清净七地(从一地到七地之间)是殊胜意乐的发心。为什么是"殊胜意乐"呢?因为一地到七地之间,真正证悟了自他交换、自他平等的境界,自私自利的心断掉了,这种发心相当清净,不像凡夫位时始终杂有一些我执和不清净的念头。3)三清净地(八地到十地)的发心叫做异熟发心。为什么叫"异熟"呢?学《俱舍论》的时候知道,所谓异熟果,不管你想也好、不想也好,反正必定会成熟。同样,到了八地以后,对于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并不是需要刻意执著,就像河水往下流一样自然而然,在无勤当中利益众生。4)到了佛地时,一切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包括最细微的习气全部断尽,自相续中的智慧圆满通达,这个发心就叫做断障发心。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利乐众生,只有行善教化一种方法吗?

【◆参考答案◆】:佛教的精神宗旨是兴利除弊,以大悲大智大勇从轮回的苦海中拯救一切有情众生。佛教认为众生所以在苦海中漂流,受苦受难的总根源是愚昧无知的俱生无明,消除愚昧无明的唯一办法是进行教化,点燃众生自己心中的智慧明灯。由于众生心态各异,根器不同,为了适应一切众生的心态、根器,在开发真智、消除无明的大前提下,佛祖设置了种种方便之教。所谓方便,就是不拘一格,对症下药,有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禅宗、净土、实教、权教、渐门、顿门、在家、出家、修德、修慧、世法与出世之法,以佛教的形式和非佛教形式,离欲修行之法和不离欲修行之法,以文教化之法和以武制恶之法,修世间快乐之法和修出世成佛之法,等等。一切利众和度众之法,不拘一格,都是佛教的方便之法。佛教的这种适应一切众生心态、根器的大方便,包含着佛陀的无滞无碍、深明圆通的大智慧。拘泥于一经一说之人,怎知佛门的无限大方便。外行所谓"佛经中的很多观点自相矛盾",就是不懂佛门的大方便所造成的误解。佛教度化的对象如果只限于一种心态,那么,对机之法也只需要一种,其余诸法与此一法也许有相互矛盾之处,但无量众生有无量心态,每个众生各得其所,有什么矛盾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