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法的诸多威仪中,哪一条令你最有触动?为什么?请引用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 闻法的诸多威仪中,哪一条令最有触动?为什么?请引用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听闻佛法"必须专注这一条就很让人触动。就你比喻中说的那样,应如野兽闻声般地,若能这般地全神贯注,对法有极其虔诚、纯洁的信心,那么所获得的利益也是极大的。不过,业力深重的人往往在上课时心不在焉,比如尽管身体坐在听法行列中,表面上看来循规矩,但心里却杂念纷飞、东想西想,诚如札嘎仁波切所言,一堂课神游了整个世界,下课后什么教言都没记住,这是不应理的。正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形容的:"常想活佛面孔,从不展现眼前;没想情人容颜,时时映在心中。"他还说:"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2)【◆题库问题◆】:[单选] 中国佛教史上唐代著名的高僧,曾于七世纪到印度取经的是()大师。
A.玄奘
B.义净
C.法显

【◆参考答案◆】:A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相

【◆参考答案◆】:唯一真实的相。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为什么说直接读原经典容易误解经义?

【◆参考答案◆】:佛教经典的精神实质不好理解的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1)佛经原典是未经整理的原始资料,不像现代的教科书那样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因为佛是应机说法,大部分经典是问答体,弟子们问什么,佛便说什么,随机应变,各得其所。佛典种类繁多,卷册如山,作好原始资料的研究整理工作,谈何容易。所以学佛法的人往往就偏在"一经一典"了,拿上一部经典说这就是佛法,却不知道别的经典是怎么讲的。(2)佛法经典从内容和文辞上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了义"从内容上讲,是指常规定理,不变原则;从文辞上讲,是指词面词里意思一致的经文。"不了义"从内容上讲,是指权宜之法,应变之说;从文辞上讲,是指词面词里意不相符,隐含别意,不能照字面意思理解的经文。所以说,现在有些人说学佛还是要学原来的经典,虽然这是对的,但可能很片面,你不可能掌握佛的全部经典,你只能掌握一经一典,但凭片言只语给佛的思想下结论,往往就会产生片面性。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人生就是最有意义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

【◆参考答案◆】:名声、地位、财富在人世间来说,尚且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那些眼光短浅、学问平常、心胸不够宽广的人,才认为这些最有意义。学佛的人都知道:人世间不过是六道之一,上面还有二十八层天;而六道之外更有他方净土,比最高天还要殊胜无数万倍。只要我们稍加努力,这些地方都可以去,仅仅停留在世间的财色名位上,实在是愚蠢至极。我们已经得到了人身,也听闻了佛法,这就世间最有价值的事情,如果相续中生起利益众生的心。用这颗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心,来修学佛法,一生就脱离六道轮回,这才是最最有意义的!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方业普现色身

【◆参考答案◆】:随著十方众生的意业而普遍示现其身,如观世音菩萨是。

(7)【◆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因明中说“共相是真实的能诠、所诠,以及真实能诠、所诠不存在”,二者是否相违?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二者不相违。因为在因明的胜义谛中,遣余本身的真实对境不成立实体的缘故,共相本身即是无实法,所以站在胜义的角度,真实的能诠所诠是不存在的。比如,能盛水的器皿叫做瓶子,它不能叫柱子,从实际意义上或者它的自相上讲,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在瓶子的自相上与"瓶子"的名称并没有直接相关的联系。正是因为共相遣余没有真实对境的缘故,它可以错认为事物的自相,也即是我们的相续当中,有与它的自相错认一体的习气和习惯存在,这样一来,依靠它就可以了知。比如,我们现在把能盛水的器皿叫做瓶子,而不会把它叫做柱子、牦牛的原因,就是与我们无始以来的迷乱习气和这一世暂时迷乱习气的串习有一定关系,这样任何一个东西在自己的脑海当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概念。所以,如同说"石女儿的本体不存在"以及"石女儿的名言概念存在"一样,前面的两种说法是不相违的。

(8)【◆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在修持禅定时,会经历哪五个阶段?请以比喻具体解释。

【◆参考答案◆】:第一阶段是如"峭壁落水"之动摇觉受,心犹如从峭壁飞泻而下的瀑布,刚开始时难以调伏,自心急躁、分别念迅猛、粗大,恒时处于飘摇不定之中。第二阶段是如"山谷流水"之获得觉受。山谷里的水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跟峭壁落水相比,流速有明显的缓慢。到了这个阶段,心已能基本上安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很长。第三阶段是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觉受。江河缓慢流动,从远处看好像没有动摇,只有到了岸边,才会发现它仍不舍奔流。同样,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若详细观察,还是有细小的分别念不断闪出。第四阶段是如"大海离波"之稳固觉受。从远处看大海,似乎风平浪静,没有什么波涛,与平原江河比起来更为平静,此时细微之分别念亦日渐消失,自己将心专注于任一所缘境时皆能安住很长时间,纷扰外缘也难以撼动其安住之心。第五阶段是如"山王稳固般"之究竟觉受。须弥山王始终不为狂风所动,同样,此时将心专注于任何一处,皆能自然融入此法,无需任何勤作,自然明然安住于此法中,任何分别念都无法动摇。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真法界

【◆参考答案◆】:唯一真实的法界,也就是佛的法界。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灭

【◆参考答案◆】:一个趣向於寂灭的道理;也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