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佛心是受染还是清净的?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如来藏佛心是受染还是清净的?

【◆参考答案◆】:本质是清净的,但目前是受染的,所以说众生有如来藏佛心不代表就是佛。弥勒以九种比喻说明了现行受染心:(1)被莲花包着的人们看不见的佛像。(2)蜜蜂腹中藏的蜜汁。(3)被糠皮包裹着的精米。(4)掉在粪坑里的金块。(5)藏在地底下的宝藏。宝藏没有开发出来以前,地上的众生仍然受穷,什么也没有,一旦发现地底下有宝藏,开发出来的时候,马上就会变成富翁。(6)可成大树的小小的树种。一粒小小的种子,如果埋在地里可以变成大树。(7)破衣裹着的佛像。没有显现,不被人重视。(8)贫妇腹中的转轮王。很穷的妇人怀着转轮王胎,一旦转轮王生出来,马上变为转轮王的母亲,成为显贵。(9)泥模中的金佛。泥模子没有打开,只是泥块,打开泥模子,金光灿烂的佛像就会出现。这九喻比喻人身上的如来藏——佛性。修行犹如剥去莲瓣取佛、如杀蜂取蜜、如剥糠取米、如粪坑取金、如开发地下宝藏、如育种成材、如去衣得像、如贫妇生转轮王变得大富大贵、如打碎泥模显现金佛。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世界三大语系佛教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藏传佛教也称藏语系佛教,与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这三足鼎立的佛教体系,从表面上看都是佛教,似乎它们之间的差别仅仅是佛经语种的差别,实际上则不然。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大乘和小乘之间除了四众弟子的基本戒律方面有相同之处外,在教义和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没有相同之处。就佛教最基本的佛、法、僧三宝的概念,大小乘之间也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主要来自经典学说。在巴利语系的佛经中只有属于第一法轮的《四谛经》和律部《阿含经》之类,不但没有佛传给乌杖焉国王恩扎菩提和香巴拉法王月贤等人的《密集主续》和《时轮主续》等四续部经典,就连属于第二、第三法轮的《般若》、《庄严》、《法华》、《涅槃经》之类的大乘经典都没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教,显宗方面的教义理论基本经典也大致相同,都是以《大般若经》为主。从道理上讲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共同点,但实际上也不然。(1)共同遵循的经典虽然相同,但对经文的解释和教义的理解方面,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2)汉传佛教属于显宗佛教,在汉文佛经中只有事部和行部的两三种密法译本,其余全部是显宗经典。就连禅宗也是显宗的一个派别,虽然有"禅密"之称,但也算不上密宗。而藏传佛教是显密结合的大乘教,在藏文《大藏经》的《甘珠尔》部共有佛经译本779种,其中密部经典398种,占51%;《丹珠尔》部共有印度高僧的著述2337种,其中密典有1747种,占74.8%。藏传佛教历代高僧的佛教论著不下几十万种,其中70%以上是密宗著述。由于这种原因,在整个教义和修持方面藏传佛教有了与汉传佛教完全不同的特点。(3)藏传和汉传佛教在地域生活环境、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化形态方面具有重大的差别,例如寺庙佛塔建筑风格、佛像的造型色调、供仪礼乐、规章制度、饮食服饰、学修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和信仰心理等方面都有差别。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切义成

【◆参考答案◆】:一切义成就,是悉达多太子的译名。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世间皈依

【◆参考答案◆】:为了摆脱世间上的恐惧、避免某些痛苦,而皈依天神、树林或者世间上的一些人。

(5)【◆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对诸佛菩萨供养身体?供养身体的方式有哪几种?

【◆参考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执,这种我执一定要彻底断除,如果没有断除的话,始终都会依靠"自己"而造业。向殊胜的对境供养身体,能够减少我们相续中的我执,我执少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等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很容易的。燃指供佛;在诸佛菩萨或者上师面前,诚心诚意将身口意全部供养;在心中发愿"我依靠这个不净躯体,从今以后乃至生生世世,都为佛教做事情。"

(6)【◆题库问题◆】:[问答题] “众生与佛完全相同”,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就修行所依的助缘来说,佛和众生同等重要。如果一个众生都没有,很多法的确没办法修。我们修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从刚开始发心到最后回向之间,众生是不能离开的。同时没有佛陀也不行。因为佛陀宣说正道,给我们开示了取舍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所有众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依什么引导去证悟佛果呢?因此,从功用上而言,众生与佛是平等的,获得佛果既有佛陀的恩德,也有众生的恩德。但在本身功德上,二者有很大差距。众生由业和烦恼的缠缚,转生于轮回苦海,福德、智慧贫乏,无法与佛的无边功德事业相比。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位胎藏

【◆参考答案◆】:婴儿在母胎中的八个时期。一、受胎後七日间,叫做羯罗蓝,华译为凝滑。二、受胎十四日後,形状如疮疤,叫做额部昙,华译为□。三、受胎後二十一日,其状如聚血,叫做闭尸,华译为聚血或软肉。四、受胎後二十八日,渐渐坚固,有身意二根,但还没有眼耳鼻舌之四根,叫做健南,华译为凝厚。五、受胎後三十五日,肉团渐渐增长,四肢与身分之相貌也开始显现,叫做钵罗奢□。六、受胎後四十二日,毛发爪齿逐渐生长,叫做毛发爪齿位。七、受胎後四十九日,眼耳鼻舌等四根已经俱备,叫做根位。八、受胎後五十六日,在胎藏中,形相完备,叫做形位。

(8)【◆题库问题◆】:[问答题] 发了菩提心以后,名字已经转变,可以称为菩萨,那一个人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是否矛盾?请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所谓的"凡夫",是指我们相续中具足了业和烦恼,而所谓的"菩萨",是指已经具足利他的心和行为,故二者并不相违。

(9)【◆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二者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所谓愿菩提心,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愿菩提心。所谓行菩提心,就是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二者的差别就像欲行与正行。比如我要从这里到印度金刚座,在没有去之前,心里有一种"我想要去"的发愿,这种欲心相当于愿菩提心。然后我准备好路费、衣服等行李,正式起程前往印度,这种正行相当于行菩提心。72、如果仅发愿度化众生、利益众生,暂时和究竟会获得什么样的功德?答:究竟而言,愿菩提心是获得佛果的唯一因。暂时而言,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依靠它也能产生极大的果报,比如转生天界时,成为梵天、帝释天等具威望名声的天王;转生人间时,可成为转轮王、大施主、大长者,或是拥有万贯家财、地位显赫的企业家、名人等等。虽然发了愿菩提心的人在轮回中还没有解脱,但财力、势力、相貌等各方面,具有非同小可的福德。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

【◆参考答案◆】:嗔恨心的因是"不快乐的心态"。它依靠两种因产生,一是他人"强行我不欲":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另一种是"或挠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却横加阻挠。嗔恨烦恼敌得到这两种不悦心意的饮食后,便会增长它的身力,摧毁自他的所有安乐。嗔恨心的来源就是执著,如果没有特别执著,即使别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自己的心也会如如不动。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希求,别人怎么样制造违缘,我也不会产生嗔恨心。或者我非常随顺,别人说什么,我就顺从他,也不一定有嗔恨心。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最好不要先以分别念进行取舍,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好比没有火的因、火焰就无法产生一样,嗔恨的敌人便无计可施了。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