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神雕侠侣》是一部爱情圣典?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

  • A+
所属分类:文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为什么说《神雕侠侣》是一部爱情圣典?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神雕侠侣》讲述杨过和他的师父小龙女之间一譬尝登翌许,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小说主人公杨过负气从全真教逃出而误入活死人墓时,是墓里的小龙女收留了他并传授他正式武功,从而拉开了两人爱情故事的序幕。在古墓中,师徒二人相互关怀,惺惺相惜,过着平静的日子。对杨过向而言,自己从小缺失父母之爱,在世间饱尝冷暖之苦,而萍水相逢的小龙女却对他关爱有加,这使他万分感动,决定要不顾一切地守护她,回报她。对小龙女而言,自幼父母双亡,由师父抚养长大,对杨过自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虽说她自小修炼玉女心经,讲究清心寡欲,但毕竟日久生情,在杨过拜她为师跟她学武功的过程中,她其实已经渐渐对他产生一种朦胧的好感。但两人的相恋却一波三折,劫难不断。这些磨难虽奇特而残酷,但又深刻而真实。多情自古伤离别,他们遭受了四次离别之苦,分离时间长达16年之久。第一次是因为“失贞绝望”,第二次是因为“礼教大防”,第三次是因为“双重打击”,第四次则是因为“绝情救过”,这四次离别,“一次比一次痛苦,一次比一次更惨烈,一次比一次更长久,而又一次比一次更真挚”,表现了杨、龙的至情至性和他们对感情的忠贞不贰,读来荡气回肠,感天动地。杨过重情重义、灵活机智、武艺出众、英俊潇洒,有很多年轻美貌的女子都对他心生爱慕之情,如陆无双、程英、完颜萍、公孙绿萼、郭氏姐妹等,但他一生钟情于小龙女,虽有时也会意乱情迷,但他生死相许的人却只有小龙女。尤其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杨过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她,苦苦等候着她。16年后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杨过对小龙女的痴情仍不减当初。日思夜想盼来约定之日,满怀希望重见相思之人,却迟迟不见小龙女的出现,这令他痛不欲生,绝望之际纵身坠入深涧中。而由于机缘巧合,这反而导致了他与小龙女的团聚。原来悬崖下是一个深潭,小龙女侥幸不死,重伤也得以治愈,只是苦于百丈绝壁不得上来,所以一直独自生存至今。这对历经千难万险、久经磨难考验的苦命鸳鸯终于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了。杨、龙的生死之恋是本书的主线,是最富魅力的地方。围绕着这条主线,金庸还写到了李莫愁、武三通、公孙止、裘千尺、郭芙等人的恋情,塑造了许多“情痴”形象,把各种各样的恋爱心态都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把爱情的悲苦和甜美都写到了极致,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神雕侠侣》是一部爱情圣典,人物情爱的夺目光彩在一定程度上盖过了小说中的“侠”和“武”,所以,它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写情的代表作。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尽情展现自己写情的深厚功力,谱写了一曲爱情的动人乐章。

(2)【◆题库问题◆】:[填空题] 臧克家控诉帝国主义罪恶的诗篇是《()》。

【◆参考答案◆】:罪恶的黑手

(3)【◆题库问题◆】:[填空题] 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等。

【◆参考答案◆】:褐色鸟群

(4)【◆题库问题◆】:[单选] 文学革命的发难者是()。
A.鲁迅
B.李大钊
C.胡适

【◆参考答案◆】:B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李金发诗歌的时空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提示:时间上,他往往站在现在立场表现对于时间消失的无可奈何之感;而其习惯使用的空间语词是空谷、丘墓、江底、枯老之池沼、高丘之坟冢、蝼蚁之宫室等,大都指向死亡、生命衰微,空间色彩为黑、白与灰色,营造出令人窒息、恐惧的氛围。如此空间里时间不断流逝,流逝的时间进一步强化了他对于空间的恐惧。

(6)【◆题库问题◆】:[单选] 批驳林纾对新文化运动大本营北京大学的攻击,申述北大“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的是()。
A.鲁迅
B.李大钊
C.蔡元培
D.陈独秀

【◆参考答案◆】:C

(7)【◆题库问题◆】:[填空题] 上海戏剧协社的成员有()、()。

【◆参考答案◆】:洪深;欧阳予倩

(8)【◆题库问题◆】:[填空题] 以浓郁的异国风光和人物的流浪生活、求生意志为内核的新型浪漫抒情小说的作者是()。

【◆参考答案◆】:艾芜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鲁迅小说的忧患意识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浩大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色调,也是这种忧患意识及其小说孕育了无数的诗人,散文家及其他文学家,产生了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化,文学作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伟大的开头者,他的忧患意识及其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同屈原、陶潜、杜甫等杰出的古代作家及其作品一脉相承。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先秦、两汉文化文学的忧患意识作了历史的肯定,尤其是深受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的影响。鲁迅对屈原的悲剧一生及其卓绝一世的辞章是敬佩的,虽然鲁迅对屈原的忠君思想及《离骚》中流露出的"多芳菲凄恻之音"有所批评,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使命意识却与其小说的忧患意识一脉相通。鲁迅小说的忧患意识同对旧传统、旧礼教、旧习俗、旧势力的"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彻底反抗精神和疾恶如仇的爱憎感情结合在一起。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的忧愤和嵇康的敢于反传统、蔑视权贵的愤世嫉俗精神,对鲁迅小说忧患意识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鲁迅对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作过深入的研究,特别对那些忧患意识深蕴的古典文学作品更为熟悉,因此《呐喊》和《彷徨》的崇高而深广的忧患意识不仅仅是对屈原、嵇康、陶渊明诗文忧患意识的批判继承,而应是对整个优秀的民族文化、文学蕴涵的忧患意识的借鉴和超越。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为什么说对“人”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参考答案◆】:我们可以说,鲁迅的思想是一种"人学",更具体地说,鲁迅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现象。鲁迅曾经说过"精神先上实人类生活之极颠",近来有学者据此而认为鲁迅是"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的伟大思想家",鲁迅思想是"以改变人的精神为总的精神哲学与精神诗学",这是很有道理的。鲁迅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体察与探讨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首先是对从"此"(生)到"彼"(死)的"生命的路"的体验与理解,在这里展开的是"生"与"死"的中心命题。对于"死亡",鲁迅一方面从"人"的群体体验出发,感受着一种"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的生命进化的乐观主义;另一方面从"人"的个体体验出发,又感受着生命无可避免的消逝的悲剧性,人的一切挣扎终不免毁灭的绝望。在鲁迅的"死亡"体验里,就这样同时交汇着希望和绝望、理性与非理性的两股激流。而尤其构成鲁迅体验的独特性的,是他"目睹了‘死’的袭来,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把"死亡"转化为对于"生"的思考。其次,当鲁迅进一步从"人我自他"即人与外界的"关系"中去体验、探索人的存在时,他的内心依然交织着两股生命之流:从人的群体体验出发,他感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正是从与群体存在的血肉联系中发现与肯定了个体生命的存在,并且产生了对"他人"的亲切感、关怀与爱,以及交流与沟通的欲望。但当鲁迅着力于个体生命体验时,他却感到了极度的孤独,他发现一堵"高墙"将自我与外界、他人"各个分离",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已经简化为"求乞"与"布施",甚至发现了"吃人"与"被吃"的双重残酷。这两个侧面——群体体验和个体体验,实际上正是根源于他对人的本质的两种把握方式。一方面是从"类"出发,强调社会性,民族性,阶级性,另一个方面是从"个"出发来把握人,强调个体的、自我独立不依的价值与意义。所以说鲁迅心中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相互消长,"爱"与"憎"互相缠绕,既"喜欢寂寞,有憎恶寂寞",而这一切正是根源于"人性的矛盾"。而"人性的矛盾"便是"真实的人"——鲁迅,所一生关注的核心所在。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