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是以下哪位菩萨的道场()。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单选] 峨眉山是以下哪位菩萨的道场()。
A.普贤菩萨
B.文殊菩萨
C.观音菩萨
D.地藏菩萨

【◆参考答案◆】:A

(2)【◆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贪执无常的亲友,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应怎样将此转为道用?

【◆参考答案◆】:为了贪执一个人,便会造作种种恶业,种下种种恶的习气,果报成熟以后,后世将堕入恶趣,千百万劫中见不到所喜爱的人。纵然下一辈子偶尔见面,是亲是怨也很难预料。所以贪执无常的亲友,去观察时无有任何意义,反而是毁坏自己的根本因。在修行中舍弃暂时的亲人,应了知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亲人,从而抛弃狭隘的贪爱烦恼,代之以广大平等的慈悲心,以此才能真正地报答轮回中一切父母亲人的恩德。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万四千法门

【◆参考答案◆】:八万四千个进入佛地的门户。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请分别从作害者、受害者的角度分析,我们为什么对怨敌的损害不应生嗔恨。

【◆参考答案◆】:1)作害者:作害者损害他人,是不是他们本性如此呢?如果是的话,那生嗔也没必要,因为他的本性如此,无论接触谁,都具有如是的损害性,并不是只对我个人有如此的伤害;如果不是的话,他本性善良,只是以暂时的因缘害我们,那也不要生嗔恨心,因为这不是他的本性。2)受害者:我们之所以受到这样的伤害,完全是以前曾对众生如此加害过。现在别人来同样损害自己,这也是合乎因果规律的事,自己应该毫无怨言地安忍。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说,密法上师必须是已经成就的上师,这话对吗?

【◆参考答案◆】:密法"成就"是指二次第内证境界。灌顶传法的上师具备内证成就当然更好。但人的内证成就,即修证地道层次,一般从人们的外表思想行为上是无法判定的。因人都善于伪装,表面像佛未必是佛,表面愚痴也未必愚痴。佛菩萨常有亿万化身度生,但未必都是佛菩萨形象,故表面上道貌岸然具神通慈悲大成就相者,未必是真有成就者;表面普普通通,甚至德慧低下,受人歧视者也有深藏不露内证成就的可能性。因此,佛陀曾说:"我和与我相同者,可判定人的性相境界。人与人无法相互判定性相境界,若判定,就会犯过错。"这就是说,只有遍知一切的佛,才能把握人的精神性相,二障未除的人,把握不了别人的精神性相。若自作聪明判定别人的性相,就会犯过错。俗话所说"不能以貌取人"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内证成就无法把握,因此在经续中对金刚师的必备条件中并没有提到"须有成就者"。不知"灌顶师必须要有成就"这条规定从何而来?这"成就"指的是什么?如何判定成就?又说什么"未成就上师如浊水,愈洗弟子愈浊。"说这种话的人听说过没有:"自己的心不净一切不净,自己的心净一切净"这句佛教名言?可曾听说过善星和提婆达多挑剔佛陀之事?在末法时代,要想找到经续中规定的那种德相完备的金刚师是很难的,一般都是有德也有过。只要具备灌顶应具备的有传承、未犯根本戒、曾经过闭关修持、掌握必要的灌顶知识这些条件,缺点不大于优点者就可以当金刚师。因此,《密宗道次第广论》引用《胜义承事论》曰:"浊世师长德失杂,难得全无过失者,善观何师德增上,弟子就应亲近彼。"("增上"是德胜于失之义)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作为学法弟子来说,应着眼师长的长处,不能挑剔短处。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万法唯心”这种观点能说得通吗?

【◆参考答案◆】:"三界唯心"是佛陀在《入楞伽经》中说的一句话。但对这句佛语的解释中观论师和唯识论师有很大的分歧。中观家认为这句佛语是权变之说"不了义",唯识家认为是究竟"了义"。中观家为什么认为这句佛语是不了义呢?因为按了义角度解释,就要犯否定客观外境存在,堕入外道数论派"神我"说的邪见,但佛是遍知者,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此,佛说这句话是针对外道造物主创世说的一种权变之说。佛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界并非神造,而是心造。""心造"就是"业造",因为无心不会有业,业是虚妄意识操纵下的善恶和中性行为。唯识家认为,"三界唯心"这句话是究竟了义,并非权宜之说不了义。以佛陀的这句话为根据,建立了"境空识有"的唯识观。对"三界唯识"这句佛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解释此语,认为这句话是"业创世"说的同义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器世界和众生都是众生共同和各自的业力形成的,业是无明心支配下的行为,从业的发生根源上说主体是心,故说"三界唯心"。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解释,并不排除与意识相对的客观存在。另一种是从存在本质的角度上解释此语,认为"三界"的本质是观念性的存在,没有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前一种解释出于中观派,后一种解释出于唯识派。但对观念性存在中的"观念",究竟是指集体观念还是个体观念呢?从经典唯识派的意向来看,是指众生的个体观念。例如在《菩提心疏》中说:"虽然是一物,各见所不同,甲见为美色,乙见却相反。"对同一事物,美丑各见不同的事实,是唯识派否定客观存在的主要论据。众生各见不同,也说明了唯识的"识",指的是众生个体的识,个体的观念,并非集体的"共识"和"共同观念"。若承认众生"共识"和"共同观念",就不可能产生对同一对象美丑所见各不相同的情况,若众生有"共识",对同一事物,大家所见相同,也就无法否定客观存在,因而,唯识说也就难以成立。但从承认客观存在的中观派看来,没有个体意识为基础的所谓"集体意识"、"共同意识"是不存在的,把一切存在说成是个体意识的反映和个体的观念性存在也是与理相悖。不妨举个例子,例如说外境客观存在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人的意识外观,或者观念性存在的话,那么,某甲未出生前和某甲死后,某甲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山河国土等是否存在呢?若存在,怎能说是某甲的"意识外现"或者某甲的观念性存在呢?如果说不存在,就等于说某甲死亡的同时,整个世界也毁灭了。这符合事实吗?难道某甲未出生之前,某甲的父母亲也不存在吗?如果说,众生的意识是同一个意识,某甲、某乙个体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共同"观念世界的存在的话,也避免不了更大的违背事实的过错。假若众生是"同一个意识"的话,一人快乐,就该大家感到快乐,一人觉悟成佛,就该一切众生同时成佛,一人有杀人之心,众生都有了杀人之心。这符合实际情况吗?现在有些讲唯识的人说什么"三界充满了我们的心","除了我们的心,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说法离经典唯识论的观点更远,和外道数论派的"神我观"走到了一起。我们称这种唯识观为"庸俗的唯识观"。因为,经典唯识论在唯识观的解说上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思辨理论,有它解释得通的理由,但现在的庸俗唯识观就连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与经典唯识论更不可同日而语。

(7)【◆题库问题◆】:[问答题] 对发了世俗菩提心的人,生一刹那恶念也会一大劫堕地狱,那我们该怎么做才不致于堕落呢?

【◆参考答案◆】:对严厉的对境生恶念有严重的果报,但如果对他生信心、生清净的欢喜心,这个功德完全超越了前者的果报。所以,我们应尽量减少对众生生恶念的时间,经常对众生观清净心、生欢喜心,就像印光大师那样,视一切众生为佛菩萨,自己一人唯是凡夫,静坐常思己过,闲谈末论人非。

(8)【◆题库问题◆】:[问答题] 到尸陀林和坟墓处时,怎么样观想才有意义?

【◆参考答案◆】:看见死人的骨头时,自己应该思维:"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对自己的身体极其执著,可是现在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这样。我现在的身体也与此相同,虽然天天爱护保养,一旦死去,也跟尸陀林里的白骨没有任何差别,执著它又有什么意义呢?"将众生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相对比,心里反反复复地思索,应该深深体会到轮回的本性,而观厌离心。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遮

【◆参考答案◆】:三论宗所说的八不中道。见八不中道条。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参考答案◆】: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如果一个凡夫出家人,长期与固定的施主来往,贪执习气难免增长,结果施主把上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对双方都是一场灾祸。彼此互相舍弃、制造违缘、争斗诋毁的情况会经常发生,甚至僧人因与施主经常交往,最后会还俗成家,堕入世俗之网。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