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所说的世间正见,可略分为:()、()、()、()。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填空题] 佛陀所说的世间正见,可略分为:()、()、()、()。

【◆参考答案◆】:有善有恶;有业有报;有前生有后世;有凡夫有圣人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种菩提心

【◆参考答案◆】: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为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於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戒

【◆参考答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著华□好香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上、不非时食、不捉钱金银宝物。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汉传佛教大德主张,学佛必须先从“有”,后到“空”,若不知“有”,焉知“空”?这种说法和藏传佛教的观点是否一致?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和藏传佛教完全一致。起信修法的过程也是个认识的过程,认识必须从有形的现象入手逐步达到无形的本质。"有"和"空"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世俗智的认识境界是事物的现象——"有",超世智(圣智)的认识境界是物自性、法性——"空",若不承认以世俗智确立的一切存在,轮回、解脱、因果业报、四谛、六度、根、道、果等理论将无从建立。进而,佛和佛法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真假二谛也是对立统一体,若无假谛的"有",也就无从谈起真谛的"空",悟"空"的真境是没有"有"、"空"分别见的"无戏境"。在菩萨戒中对信念和认识条件达不到的弟子宣谈空理也是犯戒行为。原因是根基差的弟子往往会错误地理解空义而否定一切善行,反而遭到下堕的恶报。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把修止观放在上士道的最高修道位上。这除了有六度的先后次序和认识上的难度外,也有深恐理解空心出偏,反受其害,应待到思想成熟再开示之义。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是“五浊”?

【◆参考答案◆】:五浊是指:①劫浊(劫难深重);②烦恼浊(物欲重、品质低劣);③见浊(邪说盛兴,偏见多);④众浊(善根、慧根浅,难以引渡);⑤命浊(寿命短促,事务繁多,心身不得清净,得不到闻法修行的机会)。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叶印

【◆参考答案◆】:八叶莲花所开放的印相,亦即阿弥陀佛的图印。

(7)【◆题库问题◆】:[单选] 佛陀在()为五比丘说法。
A.七叶窟
B.王舍城
C.鹿野苑

【◆参考答案◆】:A

(8)【◆题库问题◆】:[问答题] 按照《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正念的对境、形相、作用分别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大乘阿毗达磨》中说:所谓的正念,就是于过去之事不忘而心不散乱。它的对境是过去之事,形相是不忘,作用是心不外散。比如说,我是个修行人,不能忘记自己以前发过菩提心,有了这种念头的摄持,心就不会往外散乱。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三十五佛忏悔文》为什么又叫《三聚经》?昼夜各三次诵读此经有什么必要?

【◆参考答案◆】:因为此文将忏悔罪业、随喜功德、善根回向这三种善法聚集在一起,所以又叫《三聚经》。三十五佛在因地发心时,特别发愿将来要遣除众生的罪障。修此忏仪者,依靠三十五佛愿力加持,触犯大大小小的戒律,以及无始以来自相续中的染污和罪过,都能够逐渐清净。《优波离经》中说:"倘若依靠《三十五佛忏悔文》,昼夜励力地忏悔,即使造了五无间罪等,也能得以清净。"

(10)【◆题库问题◆】:[单选] 观十二因缘而(1)悟道者,称为()
A.缘觉
B.声闻
C.菩萨之义

【◆参考答案◆】:A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