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系大多认为必须以广大的福德资粮作成佛之基石,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究极,彻证深观。这种说法为何正确?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藏传系大多认为必须以广大的福德资粮作成佛之基石,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究极,彻证深观。这种说法为何正确

【◆参考答案◆】:真假二谛,智慧方便二道,色法二身果是两两相对的,每一组法,都是统一的对立,互为前提,互相依靠,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能独立存在。那么小乘法不能成佛,大乘法能成佛的真正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很显然不在智慧,而在方便法。方便法指除智慧以外的一切善行,如起信、修慈悲心、发利众菩提心、修六度四摄等等。《现观庄严论》中说小乘罗汉入菩萨道,必须从大乘资粮道发心进入,无法从更高位进入,其主要原因是福德资粮不足,因而其开悟的程度也受福德资粮不足的影响而受到很大的限制。唯识派与自证派中观家认为小乘罗汉悟不到法无我,因此,悟不到性空。应承派中观家认为要彻悟人无我,必须首先悟到法无我(法指五蕴身)。既然证得罗汉位,就理应悟到法无我空性,但因其缺乏大乘无量方便法门,其悟性并不圆满。又如获得具足良缘的人身是修佛的基本条件,获得具足良缘的人身,获得生存、生活条件的前世因缘是守净戒、行施舍。人生无常,生命短促,若不修福德,甚至让恶业滋长,只修小乘似的空慧,假若在没有开悟前死去,下世连人身都得不到,还有开悟的机会吗?再从人道的角度讲,如果没有正发心,就入不了大乘菩萨道,如果真正生出以大悲心为基础的利众菩提心,把身边的众生视为堕入火海的父母亲人,放下火海的父母不救,心安理得,还能修到开悟吗?如果没有急切救度众生的菩萨心,光靠智慧永远也入不了菩萨道。再者,破二障也不能光靠智慧,要靠雄厚的福德资粮做后盾。智慧如钢刀,福德如持刀的大力士,若福德资粮不足,就像虚弱的病号,无力举刀,面对强大的烦恼敌人,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方便和智慧是体和用的关系,方便为体,智慧为用。方便生出智慧,智慧见于方便。离开智慧的方便善行如盲人骑瞎马,变不成解脱成佛的因缘。同样,离开方便善行的智慧如有眼无足之人,寸步难行,只能待在原地。这些都是藏传佛教根据了义经典,得出的正确结论。那种先修慧证得开悟,再修福德资粮的说法,是割裂智慧方便二道,轻视慈悲善行的一种错误观点,照此做下去,别说菩萨道,就连声闻缘觉道都无法进入。

(2)【◆题库问题◆】:[问答题] 学习佛法的基础是什么?

【◆参考答案◆】:学佛的基础是深信因果。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说:“佛经是文字般若,对开悟没有作用。”这种说法对吗?

【◆参考答案◆】:文字般若是指佛经和一切讲解般若义理的佛法论著和说教言论;道般若是指修证般若的实践过程、五道、十地等;实相般若是指佛陀独有的遍及一切的最高智慧。文字般若如地图和地理知识,既不是行走的实践,也不是达到目的地的真景实物的感受。但如果不掌握地理知识,没有地图,怎么确定方向、距离、路线?怎能保证不入歧途而顺畅到达目的地?文字般若和言教虽不是真般若智慧,但它都是开发、培育真智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轻视或放弃文字般若就等于想去大海彼岸的人轻视船筏一样的愚蠢。

(4)【◆题库问题◆】:[问答题] 看到可怜的众生心生不忍,这是菩提心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不能称为菩提心,因为没有发过心的世间善人或外道慈善人士,他们的相续中也有,这只能算是一种怜悯心,怜悯心的对境只是个别众生,而菩提心则是缘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叫做三殊胜?行持善法为何要以三殊胜摄持?你今后能否做得到?

【◆参考答案◆】:(1)不管我们行持的善根是大是小,最初都应以菩提心摄持,这称为“加行发心殊胜”。无论做什么,都要发大愿,为虚空法界众生消灾免难而做,为正法久住而做;中间善根不被违缘损害,称为“正行无缘殊胜”。在做佛事过程中,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去做,不是三心二意,东张西望,心不在肝;最后为令善根蒸蒸日上,以回向来印持,这叫做“结行回向殊胜”。每做一件事,无论大小,结束都要回向法界众生,令他们闻到正法,破迷开悟,明心见性,一心念佛,同生极乐!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只是向往来世而不重视现实的消极宗教吗?

【◆参考答案◆】:这是外人对佛教缺乏了解的不适当的评价。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佛教是"立足现实,追求长远"的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性宗教。佛教的目标体系有世间和出世两类。世间目标是脱离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争取转世人天二道和人天之中的富贵、快乐的人天之身。出世目标又分无苦涅槃和成佛两种。佛教是因果论者,任何一种目标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因缘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来世的优胜转世和解脱成佛的目标都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为基础上的。信教徒的一切行善利众的道德行为目的虽然是为了来世的幸福和永远离苦得乐,但善行本身影响到今生今世的生活行为。如利众行为,目的虽然是来世的幸福,但行为本身对现实社会和众生有利,也对行为人本身有利,如行善利众之人,在生活中备受人们的尊敬爱戴。只关心眼前利益的"近视眼",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目标,因此也处理不好眼前的事情。如为眼前的经济利益,疯狂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带来长远的危害和不相信死后的善恶报应而肆无忌惮地进行危害人类社会的犯罪行为等,都是愚昧短见的现实例子。目光远大的人,为长远利益着想,会放弃眼前利益,佛教徒为来世和永世的幸福,为众生的幸福,淡化和放弃自己眼前的利益,正是佛教价值观的体现。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如何理解“乐空不二”?

【◆参考答案◆】:"乐空不二"是八万四千法的精髓,它有普通义和特殊义。(1)普通义。"乐"指的是慈悲,"空"指的是智慧。"乐空不二"就是慈悲与智慧的合一。(2)从密法的角度讲,"乐"指的是"大乐",是观想圆满次第的时候,气入中脉所达到的人的主体意识的一种快乐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悟到空境、空智慧,这是无上密特殊的"乐空不二",也叫"乐空不二智慧"。"乐"也指大乐之身,也就是佛身,包括佛的享用身和化身;"空"代表佛的法身、佛的智慧。大乐的主体和它的空的智慧境界合一就是乐空不二,这种乐空不二的状态是光明心。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万细行

【◆参考答案◆】:八万是用以形容数目之多,此八万细行是大乘菩萨戒外的微细行仪。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八关斋戒有哪些戒律分支?它具备什么特点?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的戒律?

【◆参考答案◆】:八关斋戒的分支是:(1)、该日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2)、不通过各种方式不与取。(3)、断除一切不净行。(4)、不说妄语。(5)、不喝酒。(6)、不非时食,过午不食。(可断除饿鬼道的因)(7)、不睡高广大床。(8)、不唱歌、跳舞,不化妆和佩戴饰品。前四条是根本戒,属于戒律支,戒酒为不放逸支,后三条是禁行支。持此长净将来可投生为欲天的悦意身体,根本不会转为略身。在小乘佛教中它是在家人受持的戒律。在大乘佛教中,出家在家人都可以受持。属于短戒。在殊胜日受持一日。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种心相

【◆参考答案◆】:心内相和心外相。心内相是指心的本性,清净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随诸缘,而生种种的对境。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