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具体作品为例,阐释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所引梅尧臣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理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以具体作品为例,阐释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所引梅尧臣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理论

【◆参考答案◆】: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圣俞(梅尧臣,字圣俞)的话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其实代表了欧阳修自己的看法,这是上继唐人提出的诗歌意境理论,结合具体作品,深入分析了意境的两大相互关联的审美要素:所措写的境象一定要真切生动,抒写的情志则要深微高远。这一观点引发了宋代诗话中关于诗歌意境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对明清一些诗论家的意境论有所影响。

(2)【◆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

【◆参考答案◆】:
我国自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论述过意境问题,如刘禹锡、皎然、司空图等等,但是王国维是对意境理论论述得最全面、最充分、最深刻的一位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是从文学创作的本质和特征来认识和理解意境的美学内容的。他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敢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意境就是意和境的融合、统一。是主、客观的统一。王国维的论述对意境所体现的审美特征作了很深刻的分析。这也和他对文学艺术和哲学、历史等其他人文学科的不同之认识有关。例如他比较文学和哲学,"其所欲解释者,皆宇宙人生上根本之问题",这是共同的;"不过其解释之方法,一直观的,一思考的;一顿悟的,一合理的",这是不同的。另外他对意境的分类,分为"写境""造境";"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等等。他对意境的解释,如"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真景物、真感情""传神""隔"与"不隔"等等,都超越了前人。

(3)【◆题库问题◆】:[多选] 下列观点属于新批评文学观的有()
A.词语意义"通过它们所在的语境来体现的"
B."文本的历史,历史的文本"
C.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D."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
E."艺术即白日梦"

【◆参考答案◆】:A, C, D

(4)【◆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概述王国维的“境界”说理论。

【◆参考答案◆】:王国维"境界"说是他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来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境界"说的提出,当是受到了西方美学家思想,特别是康德、尼采、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古代文论家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在自撰而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里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他的"境界"与"意境"的含义基本一致。从以上引文,可见他强调"意""境"二者之重要。具体来说,"境界"就是"意境",就是指文学创作中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境界"的美学特征:一是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想";二是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以意、境二者论文并不从王氏始,唐代皎然以来许多文论家都曾经从不同角度论述到意境问题。只是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5)【◆题库问题◆】:[问答题]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操作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①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作阐释;②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③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作家的关系。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熏、浸、刺、提”

【◆参考答案◆】:
梁启超提出的关于小说艺术感染力的理论。所谓"熏"和"浸",都是指小说的艺术熏陶力量,不过前者是从空间上说的,后者是从时间上说的。"熏"的作用能使小说境界迅速占领人的心灵世界,其整个精神为小说境界所支配;"浸"的作用能使小说的境界在读完作品之后长期留在人的心灵里,"如酒焉,作十日饮,则作百日醉。"所谓"刺",是指小说在对人"熏""浸"的过程中,所给予人的强烈刺激作用,使人感情达到不能自制的程度,并与作品中人物共悲喜、同欢戚。所谓"提",是指读者入于小说之中,而将自身化为小说之主人公,"当其读此书时,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界以入于彼界。"此时读者的精神境界已得到净化和升华,进入到了完全虚静、物化的状态,甚至忘记了自身的存在。

(7)【◆题库问题◆】:[问答题] 谈谈你对意境理论的认识。

【◆参考答案◆】: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题库问题◆】:[单选] “新批评”一词虽源于兰瑟姆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缘起可追朔到()
A.雅各布森
B.什克洛夫斯基
C.艾略特和瑞恰兹
D.索绪尔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单选] 下面哪个选项关于蔡元培的描述是错误的?()
A.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B.前清进士
C.教育家
D.曾出国留学

【◆参考答案◆】:A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参考答案◆】:(1)"文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评价日本政论家德富苏丰的著作时提出的。所谓"文"是指广义的散文。(2)猛烈抨击旧文体。梁启超认为旧文学是阻碍新文学的发展的,所以他对桐城派八股文作了大力抨击。(3)提倡新文体。他要求摆脱僵死的古文,使文章的写作走上通俗的口语化的道路,把"言文一致"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他认为文学进化的关键就是"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4)梁启超虽然并提"传世之文"和"觉世之文",但他更提倡的却是"觉世之文",他变革文体的目的就是要为维新改良的舆论宣传,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5)梁启超的"文界革命"理论和实践是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的,实际上开启了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先声。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