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纽约出台区划法案的主要目的是()

  • A+
所属分类:公务员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单选] 1916年,纽约出台区划法案的主要目的是()纽约的曼哈顿城区是全世界高楼密度最大的地方,狭窄的街道却能看到阳光:这里是世界上行人密度最高的地方,但行人却不会感到拥堵。曼哈顿城区林立的高楼大都是竹笋般的退台式建筑,保证了阳光的照射路径,街道对行人也非常友好,摩天大楼纷纷将宝贵的底层镂空,作为行人行走、休憩的公共空间,狭窄的街道事实上被拓宽了。是什么原因,让阳光从高楼的狭缝中打在纽约的街道上,让开发商奢侈地放弃建筑底层,“好心”考虑行人的需求?20世纪初,纽约市迅猛发展,地产商纷纷投资曼哈顿,诸多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黄金地段自然价格不菲,出于经济考虑,地产商对建筑师提出了在当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要求——建筑高度更高、面积最大的摩天大楼。从审美角度来说,这是一场灾难——曼哈顿城市用地被臃肿、庞大的建筑体块占满,狭窄的街道终年不见阳光,阴暗、逼仄,空气非常浑浊,城市环境日渐恶化。著名的丑陋项目恒生大楼,就是当地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容积率惊人,体量巨大,不仅阻挡了周边地块建筑的采光和通风,1.3万人的容量也给交通和服务造成不小的压力。冬季,恒生大楼形成面积高达2.6公顷的阴影,相当于自身面积的6倍,直接造成周边地块办公楼出租率下降。纽约市敏锐地意识到这种问题。1916年,纽约出台了区划法案,旨在遏制这种贪婪摄取空间的趋势。法案明确规定了地块中建筑高度和体量的标准——地产开发者可以在一定的高度限制范围内,在用地上保持100%的建筑密度:超过这一高度,则应让出临街一侧的空间;如果更高,则继续让出面积。只有建筑体量出让到一定程度,即主楼的平面面积少于用地面积的25%时,才不必继续后退。这部分改善了曼哈顿的街道环境,此后的建筑形体也变得稍微克制,美观起来,从平顶、方盒子形状,向山坡般跌落式转变,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等就是退台式建筑的代表。这种建筑形态,被人们戏称为“婚礼蛋糕”或“巴比伦塔”。区划法案颁布后的近40年中,纽约新建成的摩天大楼无一不层层后退。如果一直如此,类似帝国大厦的建筑早就应该占领曼哈顿了,相似的退台式建筑会成为纽约统一的建筑风格,纽约的立法者应该感到欣慰。直到1952年,一名富有创造性的建筑师用全新的方案,巧妙地糅合法案要求、建筑美感、商业需要于一身,引领了20世纪中期曼哈顿的建筑时尚。他的作品就是利华大厦。
A.保证足够的建筑间距
B.限制建筑用地的扩大
C.改善街道的整体环境
D.满足地产商的商业需要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查找类的细节理解题。根据设问定位1916年,纽约出台区划法案的主要目的在第三自然段首句“旨在遏制这种贪婪攫取空间的趋势”同义替换就是限制建筑用地的扩大。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2)【◆题库问题◆】:[单选] 有A.B.C三种浓度不同的盐溶液。若取等量的A.B两种盐溶液混合,则得浓度为17%的盐溶液;若取等量的B.C两种盐溶液混合,则得浓度为23%的盐溶液;若取等量的A.B.C三种盐溶液混合,得到浓度为18%的盐溶液。则B种盐溶液的浓度是:
A.21%
B.22%
C.26%
D.37%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已知A.B.C三种溶液均为等量混合,故将三种溶液每次放入的质量均设为1。假设A.B.C三种溶液的浓度分别为a、b、c,列式可得a+b=2*17%①,b+c=2*23%②,a+b+c=3*18%③,①+②-③=b=26%,得出B溶液的浓度为26%。故正确答案为C。

(3)【◆题库问题◆】:[单选] 许多种类的蝴蝶鱼在尾部前上方,与头部眼睛相对称位置有一黑色斑点,宛如鱼眼,而它的眼睛则______在头部的黑斑中。平时,蝴蝶鱼在海中总是倒退游动。掠食者常受尾部黑斑的______,误把鱼尾作鱼头。当掠食者猛扑向它时,蝴蝶鱼正好顺势向前飞速逃走。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隐匿 引诱
B.隐藏 迷惑
C.深藏 诱惑
D.藏匿 诱骗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近义实词不同侧重点的辨析和语境搭配。从第二空入手,根据文意,掠食者误把蝴蝶鱼的鱼尾当作鱼头,这是因为蝴蝶鱼鱼尾的黑色斑点像鱼眼,使掠食者分不清头尾,因此B项“迷惑”最符合语境,“迷惑”指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A项“引诱”指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C项“诱惑”指引诱、迷惑,使用手段引诱人做坏事;D项“诱骗”指诱惑欺骗。答案锁定B项。第一空代入验证,根据上下文,蝴蝶鱼的眼睛长在头部的黑斑上,不明显,使掠食者不易看见,B项的“隐藏”符合语境。“隐藏”指掩盖、掩饰。“隐匿”指隐藏,躲起来;“深藏”强调藏之深;“藏匿”指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故正确答案为B。

(4)【◆题库问题◆】:[单选] 我和父亲感情极深,但直至他老人家临终我都没能说一句“爸爸我爱你”,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不出口。我二十几岁时看西方电影,见外国人搂着老父亲说“爸爸我爱你”,心中感慨万分,就决心在儿子身上试验。当儿子可以交流的时候,我就和儿子深情地说:“儿子,爸爸爱你,你得说,我爱爸爸。”不懂事的儿子就此和我共同与传统的含蓄文化抗衡,天天上演国人觉得很肉麻的一幕。这是一场文化与制度博弈的试验。10年后,试验有了结果,儿子小学四年级的一天,我把他摁在床上深情地说:“儿子,爸爸爱你!”儿子毫不犹豫地对我说:“少来这一套!”这段文字最想说明的是:
A.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含蓄表达的积习
B.父子之间的感情交流须契合传统文化
C.制度与作为社会背景的文化抗衡往往徒劳
D.东方的含蓄与西方的直白是一种文化差异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根据原文中“这是一场文化与制度博弈的试验”一句可知,作者强行让儿子回馈直白的表述设置为一种“制度”,而我国传统的含蓄表达可谓是一种“文化”。博弈的结果是制度在文化大背景下彻底失败,可见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说明的是制度与背景文化抗衡往往徒劳。A.D两项由作者与其父亲相处的故事体现,B项属于过度引申,均没有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5)【◆题库问题◆】:[单选] 应该看到,“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政策”。将各种社会问题归结为良知不守,则有逻辑倒置和认知错位之嫌。很多问题,是缺“法”导致缺“德”,而不是相反。如果监管和惩罚机制能够得到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者的“投毒冲动”就能得到有效抑制:如果制度健全,使好人流血不再流泪,藏于人心的本然良知就能够转化为见义勇为的实际行为。由此可以推出()。
A.如果良知不能化为行动,说明制度仍有待完善
B.只有制度健全,才不会良知不守
C.只要守住良知,就不会有各种社会问题
D.只有制度健全,才不会有各种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第一步:翻译题干有效信息。①监管惩罚得到执行→“投毒冲动”就能得到有效抑制。②制度健全→人心的本然良知就能够转化为实际行为。第二步:逐一判别选项。A项,“如果良知不能化为行动,说明制度仍有待完善”正是②的逆否命题,可以得到,所以A项正确;B项,守良知与制度健全间没有必然联系,无法推出;C项,与题干表达不符合,是逻辑倒置和认知错位之嫌;D项,错误如B项,二者间没有直接联系,无法推出。故正确答案为A。

(6)【◆题库问题◆】:[单选] 最适合放入第三自然段划横线处的词语是:20世纪,水资源短缺尤其是水质性缺水成了世界共同面对的资源危机,生活、工业、农业污水是污水主要来源,污水处理顺理成章成为新兴朝阳产业。污水生物处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污水处理在水质改善的同时,还要求所采用技术低能耗、少资源损耗,厌氧氨氧化与亚硝化工艺相结合的氮的完全自养转换方式是一种最可持续的污水脱氮途径。厌氧氨氧化菌就是这一途径的神奇承载者。新闻报道中称厌氧氨氧化菌叫红菌,这是为什么呢? 厌氧氨氧化菌呈球形、卵形,直径约0.8—1.1μm,在自然界以及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 厌氧氨氧化菌丰度很低,几乎检测不到其活性,当其在生物膜上有低活性的时候,污泥就不是通常的黑色了,呈现为灰色,驯化一段时间后,随着菌群数量的增加,污泥颜色转变为红棕色,由于厌氧氨氧化菌含有丰富的细胞色素, 当其成为优势菌群时,成熟的厌氧氨氧化污泥呈现美丽的深红色, 污泥颜色的变化也可用作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进程的指示。由于这的红色,污水处理厂的工人们就俗称其为红菌。但这种神奇的细菌不容易控制,采用传统的系列稀释分离、平板划线分离、显微单细胞分离等微生物分离方法都以失败告终,1999 年,荷兰科学家利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第一次得到了厌氧氨氧化菌,约200到800个细胞中只含有1个污染细胞。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全世界都还未获得厌氧氨氧化菌纯培养菌株。庆幸的是众多科学家协同攻关,在2006 年利用环境基因组学的方法完成了这一非纯培养菌株厌氧氨氧化菌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发现200 多个基因参与其氨氮的短程转化代谢过程。占细胞总体积的30% 以上的厌氧氨氧化体是厌氧氨氧化菌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独特的细胞器,目前被假定为内共生起源的细胞能量产生体,这也是第一个从原核细胞中发现的独立产能细胞器,类似于真核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厌氧氨氧化菌在缺氧条件下,无需有机物参与,可以直接将氨氮和亚硝态氮氧化成氮气,较之传统硝化反硝化反应较繁琐的电子传递过程, 大大降低了能耗,是最经济的生物脱氮途径,脱氮成本仅为传统的十分之一,无疑成为污水脱氮处理的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方向。
A.与众不同
B.不同凡响
C.司空见惯
D.平淡无奇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为语句填空题。“与众不同”指和大家都不一样; 不同凡响”形容人或事物非常出色,与众不同,词义程度比“与众不同”更重; 司空见惯”和“平淡无奇”都指非常普通。此处空格在第三段尾句,需要结合上文,厌氧氨氧化菌成为优势菌群时,污泥会呈现深红色,这点是厌氧氨氧化菌的独特之处,C.D 两项的意思与语境相反,先排除。再比较 A.B 两项,文段对厌氧氨氧化菌的这一特点只做客观的描述,选择“与众不同“更符合科技类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不同凡响”则语义过重,文段并未体现它有多么不平凡、出色,排除 B 项。故正确答案为A。

(7)【◆题库问题◆】:[单选] 果有企业在该网站上播放广告,企业产品定位是31—40岁的人群,那么它播放广告的频道应该首选:为了解网站对不同年龄段用户群体的吸引力,某综合网站随机调查了3000名该网站的用户,主要调查内容为用户在该网站首选阅读的频道(下简称首选频道)。
A.音乐频道
B.生活频道
C.新闻频道
D.体育频道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要用频道的比重乘以每个频道的基数比例:(1)音乐频道的比重为,而岁的人员在音乐频道的比重为,相乘即为;(2)生活频道的比重为,而岁的人员在生活频道的比重为,相乘即为;(3)新闻频道的比重为,而岁的人员在新闻频道的比重为,相乘即为;(4)体育频道的比重为,而岁的人员在体育频道的比重为,相乘即为。比较四个数字的乘积,即相比其他频道,新闻频道岁的人数是最多的。

(8)【◆题库问题◆】:[单选]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对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理解正确的是: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改革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会使人受益,这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改革过程中也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题干中的两句话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故正确答案为B。

(9)【◆题库问题◆】:[单选] 科普影评的作者应寻找科学与电影的交汇点,将科普和艺术_____,启迪思想。他们将前沿领域研究成果,结合电影转化为更轻松易懂的文字,面向更多读者。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融会贯通
B.合二为一
C.珠联璧合
D.相提并论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根据文段中“交汇点”、“结合”等词的对应可知,文段重在阐述科学与电影二者之间应该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故较易排除D项“相提并论”。“相提并论”是指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文段强调的是相互配合而非同等看待,故排除。其余三项均有“结合”之意。B项“合二为一”是指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显然“科普”与“艺术”无法变成一个整体,程度过重,排除。C项“珠联璧合”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常用“珠联璧合,郎才女貌”,一般不与“将……”连用,故排除。A项“融会贯通”是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符合文段提出的科普与艺术结合的概念。故正确答案为A。

(10)【◆题库问题◆】:[单选] 因某种原因,甲、乙两人现面临A.B两种方案的选择。如果两人都选择A方案,则各得3个单位利益;如果一人选择A方案,另一人选择B方案,则选择A方案者得8个单位利益,选择B方案者得1个单位利益;如果两人均选择B方案,则各得5个单位利益。假定甲、乙两人都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标准来进行算计和行动,都明白上述的利益得失情况,两人的选择不分先后,在选择中无法进行信息交流,两人的选择机会仅有一次。据此,可以推出:
A.甲选择A方案;乙选择B方案
B.甲选择B方案;乙选择A方案
C.甲选择B方案;乙选择B方案
D.甲选择A方案;乙选择A方案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把条件转化为表格形式,表格中第一个数字为甲所得,第二数字为乙所得。观察比较,如果甲选择A方案,而乙也选择A方案,则甲可得到3个单位利益;如果甲选择B方案,而乙选择A方案,则甲只能得到1个单位利益;虽然两人共同选择B方案,都会得到5单位利益,但在选择B方案时,都会担心对方选择A方案,而自己只能获得1个单位利益,相比之下,按照自己利润最大化原则,甲会选择A方案,同理可得乙也会选择A方案,所以D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