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余者

  • A+
所属分类:文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零余者

【◆参考答案◆】: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2)【◆题库问题◆】:[填空题] 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钟亦成;曹千里等。

【◆参考答案◆】:林震

(3)【◆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家》所表现的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参考答案◆】:《家》是一部具有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但《家》和那种冷静客观地现实主义描写不同,具有巴金独特的风格,主要有二:一是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家》的抒情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心灵倾诉和心理描写来实现。二、充满感情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是人物发自肺腑的心灵倾诉,以女性居多,因而细腻而饱含感情,又因各人的性格处境而各具特色。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怎样理解《狂人日记》开头那篇“识”?

【◆参考答案◆】:《狂人日记》由开头那篇"识"和十三则日记构成。"识"是记的意思,这里相当于"引言",介绍了"日记"的由来和发表的目的。在介绍时,一方面把人物和"日记"的来历说得实有其事,使作品增强了真实感;另一方面点出一些情节、结构和语言的特点,帮助作者把握作品的内容。在理解这篇"识"时可以注意以下一些词句:"在中学校时良友"。这说明狂人进过当时新式的中学,受过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熏陶,暗示了狂人反对吃人的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愈后即去某地等候做官,这说明狂人不再是狂人,他已经失去原来那种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不再反对吃人的社会。作者这样的交代,是有深意的,使读者感到斗争道路的曲折,说明鲁迅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已有某种预感。"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迫害狂"是因受迫害而引起的一种神经错乱症,患者会产生疑惑别人要迫害他的错觉。从"日记"的内容来看,狂人是受封建势力迫害而致病,但已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战士。"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因为"日记"是发狂的病人在病中写的,所以说"错杂"、"荒唐"。它暗示读者要在这些语无伦次的"疯话"背后去理解深刻的含义。"间亦有略具联络者"。这是暗示读者注意狂人被迫害和反迫害这一矛盾的发展。十三则日记,脉络清晰,贯穿着狂人由觉醒到反抗这条线索。"供医家研究"。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写《狂人日记》的目的。鲁迅写小说的目的是在"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是为了唤起人们觉醒,起来改造黑暗的旧中国。"人名""悉易去"。这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流行把小说当作人身攻击的工具,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所以把"日记"中的人名"悉易去"。鲁迅曾说过:"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某处的却少得很。„„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了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事,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太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有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答<戏>周刊编者信》)"识"是用文言写的。当时写小说都用文言,而"日记"却用白话来写,意在暗示写"日记"者是个"狂人"。为了突出"狂人",所以这篇"识"用文言来写。"识"是一种假托,为作者构成了战斗的"掩体",表现了鲁迅既敢于战斗又善于战斗的特点。

(5)【◆题库问题◆】:[单选] 胡山源是哪个新文学社团的成员()。
A.弥洒社
B.湖畔诗社
C.新月社
D.创造社

【◆参考答案◆】:A

(6)【◆题库问题◆】:[单选] 诗集中有的作品未脱旧涛窠臼,自说还带有“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的是()。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刘半农的《扬鞭集》
D.朱自清的《踪迹》

【◆参考答案◆】:B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请谈谈鲁迅是怎样用历史的观点来考察传统思想文化的。

【◆参考答案◆】:鲁迅在考察思想文化问题时,他关注的并不是某一思想文化学说的原始教义,而是其在中国历史与实际生活运作中的现实形态和实效,是"促进了人的自身解放,还是助长了人的奴化"。他发现,当儒家学说成为一种"敲门砖"时,就必然产生双重的"儒效",一方面,儒教被利用作"治民众"的统治,奴役人的工具,另一面,儒家学说本身成了"权势者的留声机",失去了思想的独立性。鲁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侠之徒,无一不是依附于权势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本质无一不是以"君王"为主体的,儒家对"天子"的权力秩序与"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秩序的维护自不待言,就是被许多人无限美化的孟子"民为贵"说,其实也是为了稳定君权,依然是君王本位主义的。至于法家直接为帝王的专制霸权服务的本质更是连他们自身也是直言不讳的,即使是道家的出世,如一些研究者所言,也是对权势的恐惧逼出他们的侧身江湖的犬儒主义的态度。

(8)【◆题库问题◆】:[单选] 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红极一时的作家是()。
A.张爱玲
B.张恨水
C.萧红
D.林语堂

【◆参考答案◆】:A

(9)【◆题库问题◆】:[单选] 批驳林纾对新文化运动大本营北京大学的攻击,申述北大“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的是()。
A.鲁迅
B.李大钊
C.蔡元培
D.陈独秀

【◆参考答案◆】:C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古华的《()》;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炜的《古船》等。

【◆参考答案◆】:芙蓉镇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