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想:“佛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即便我现在没有好好修持,死后陷入中阴恐怖时,他们也会来救护我,所以不用害怕。”对此你是怎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人想:“佛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即便我现在没有好好修持,死后陷入中阴恐怖时,他们也会来救护我,所以不用害怕。”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请举一公案说明。

【◆参考答案◆】:这也需要一定的福德因缘,没有因缘的话,就算佛陀大慈大悲、神通无碍,也不可能救度你。倘若不需要因缘,那依靠往昔诸佛的大悲加持,我等众生早已往生清净刹土了,但我们现在仍处于轮回苦海中不得自在,这说明解脱也需要依靠自己。《心性休息》中云:"如是解脱依自己,释尊已示解脱法,他众骤时不能度,如眠醉梦无他遣。"《大智度论》中有一个公案:有次佛和阿难到舍卫城化缘,阿难见到一个非常贫穷可怜的妇女,便祈请佛陀去度化她。佛陀说:"她与我没有因缘,所以对我没信心,我没办法度化她。"阿难不相信,再三地祈求,佛陀也不得不听阿难的话,亲自走到那个妇女面前。但这个妇女根本不愿意看佛陀的相好庄严,立即转身背向佛陀。佛陀于她的四方分别出现,她马上背过身去,不见佛陀。后来实在没办法,佛陀就示现神变,于她的四方上下同时显现身相,这个妇女索性闭上眼睛,什么都不看……。此时阿难才深深意识到:即便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没有因缘的众生也不能度化。

(2)【◆题库问题◆】:[单选]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称为()
A.三种无常
B.三法印
C.三乘道。

【◆参考答案◆】:B

(3)【◆题库问题◆】:[问答题] 社会上有很多慈善机构,他们的善举与大乘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是否一样?请写出你的根据。

【◆参考答案◆】:不一样。现在的慈善机构通常是在人们遭受困难时才提供帮助,但明年会不会这样?再过二十年会不会这样?这是很难说的。但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在生生世世乃至佛果之间有困难、遇到了痛苦,都要发愿去帮助他。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发心力有很大差别。慈善机构解决的只是人们暂时的痛苦,而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解决的是根本上的痛苦——先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然后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终有一天让他们获得解脱,不仅仅是这辈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从根本上断除了。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若有人持刀棍等凶器加害我们,让我们感受身心的痛苦,此时是否应该对敌人生嗔?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应该。作者说:"你不应对敌人生嗔,应该对棍棒生嗔。因为打你的不是敌人,而是棍棒。"有些人可能会反驳:"不对,棍棒无法自己跑来打我,是敌人操纵它来伤害我的。所以害我的根源是敌人,我理应嗔恨他。"对此,作者回答道:"其实敌人也是身不由己,在烦恼的控制下,他毫无自主的力量。如果棍棒是敌人的工具,那敌人就是嗔恨烦恼的工具,要找主犯的话,烦恼才是罪魁祸首。"或者说,你真要生嗔的话,为何不嗔恨所有的因缘?打你的是棍棒,棍棒的来源是敌人,敌人的来源是嗔恨心,嗔恨心的来源是无始以来的业……。打你的因缘有那么多,对前面的你不生嗔,对后面的也不生嗔,仅仅挑出中间的敌人来嗔恨,这样也太不合理了!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善逝

【◆参考答案◆】:善逝是佛的十号之一。证悟了一切所证,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断除了烦恼障,善妙庄严的逝去。善妙圆满断证功德,趋至最胜安乐之地,入殊胜处不退而逝,故称善逝。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刀途

【◆参考答案◆】:三途之一,即畜生道的别名,因畜生常被杀而死。

(7)【◆题库问题◆】:[单选] 佛陀初转法轮之地是()
A.鹿野苑
B.蓝毗尼园
C.拘尸那罗。

【◆参考答案◆】:A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我们听法时,应该远离哪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

【◆参考答案◆】:三种过失:耳不专注、心不专注、杂有烦恼(妄念杂话、心不在焉)。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厌倦。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不能领会而持。

(9)【◆题库问题◆】:[问答题] 如果我们没有利用人身好好修行,成天都是造恶业,来世会有什么样的下场?你真的相信吗?

【◆参考答案◆】:来世不要说获得三解脱的果位,就连善趣的人身也没有把握。倘若堕入恶趣,不管是哪一个恶趣都非常痛苦,那时因受苦而不断产生恶心,恶业继续增多,受苦的时间、程度也就越增加。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本论前面说“经说布施时,可舍微细戒”,此处又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一点也不矛盾,前面说"可舍微细戒",是针对修学布施者的层次而说,其实也是观待于义利大小而言。因为大乘菩萨行善法的大小标准,是依利益他人大小而分,对众生利益大的行为是大善,利益小的是小善。如果布施对众生利益较大时,对支分微细戒律是可以开许的。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