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出家人姓「释」是由()所提出。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单选] 佛教出家人姓「释」是由()所提出。
A.玄奘大师
B.六祖大师
C.道安大师

【◆参考答案◆】:C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心称名

【◆参考答案◆】:很专心的称念佛的名号。

(3)【◆题库问题◆】:[问答题] “亲人死后一定要大声地哭,以此才能表现你对他的依依不舍,不哭的话,太没有人情味了”,这种说法正确吗?你今后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不正确。人死以后,家人最好不要哭,这样对死者的境界不利,本来他马上就要往生了,家人一哭,他很容易起分别念,随着哭声就下来了。所以人死后,应该为他念经、放生、回向,如果有上师为他安住在大圆满的境界中,这样对亡人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4)【◆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参考答案◆】:从出世间法而言,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贪这个、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得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但回归原地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于法界。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为什么把佛法僧称为“宝”?

【◆参考答案◆】:弥勒在《宝性论》中说理由有六条:①"稀有"。就是说佛、法、僧是世间非常稀有的特殊因缘所生之物,并非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任何人都能遇到的东西。②"无垢"。佛是彻底破除覆盖在光明心上的两种无明恶习染者;法是无贪、无执、本质光明;僧是已出世,除去滞、碍、俗气的污染者。因此,佛、法、僧是最纯洁、最光明的事物。③"具胜能"。佛与佛法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无比的胜能,能使众生超脱轮回之苦,获得常乐我净,是能胜世间最难胜的苦与魔者。④"世间最美"。佛和菩萨、声闻、缘觉圣僧从真智慧中生,是光明智慧的传播者,佛法是驱逐黑暗的无比光明智慧,光明智慧是世间最美之物,因此,佛、法、僧是"世间庄严"。⑤"最高尚"。佛和菩萨无私、无我,具有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条件地、无分别地以大慈大悲心为众生的幸福快乐服务的最高尚的品德。佛法以这种高尚的情操培育众生,使一切众生变得高尚。因此,佛、法、僧是具备最高尚品质者。⑥"始终如一"。这是永不变质的特性。世间的一切好景不长,唯有佛菩萨和佛法,能使人们增长智慧,破除烦恼,战胜自身和外部邪恶,消除一切灾难产生的根源,走上常乐我净的道路,所以,佛、法、僧是始终如一,永远不变,可以信赖,可以依靠,能拯救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救星。根据以上的六条理由,称佛、法、僧为"三宝"。"宝"者,是稀世珍宝,难能可贵,有最真、最善、最美、无价之义。

(6)【◆题库问题◆】:[单选] 中国禅宗第六祖是()
A.莲池大师
B.惠能大师
C.慧可大师。

【◆参考答案◆】:B

(7)【◆题库问题◆】:[单选] 净土三经是指()
A.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
B.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参考答案◆】:B

(8)【◆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人想:“虽然我因放逸等过错会堕落,但没什么大问题,诸佛菩萨和上师会救护我的,上师会加持勾召我,让我转生到净土,所以我现在好好地享受享受,用不着那么苦修。”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参考答案◆】:不可以这样,放逸者佛菩萨也没办法度化!想一想往昔无量劫中,已经有无数的佛出兴于世度化众生,可是我们放逸造罪,至今都没有得到诸佛的教导,未度脱轮回。这不能说佛菩萨没有大智慧、大方便,而是因为我们往昔不精进修善业,反而终日放纵身心,恣意造罪,以恶业为障,纵使佛菩萨的慈悲心再怎么强烈,也没办法让我们解脱。佛经云:"犹如太阳升,成熟莲花启,如是佛出世,唯度有缘众。"《现观庄严论》中说:"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所以要想解脱轮回痛苦,必须要自己努力精进。如果自己放逸造罪,虽然诸佛出世,自己仍"无根不获善",只有漂泊在六道中遭受痛苦。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所依止的上师一定要讲法,而弟子一定要听,听后还要身体力行,这才叫做依止上师。不但普通上师如此,就算是依止在界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只此一法、别无他途。佛陀利益众生的方法,唯一就是转三次法转,而不是显示神通等。因此,佛陀对有缘弟子说:"我已开示了趋入解脱的方便法,至于能否解脱,关键看自己。如果没有好好修持,即使我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你也无讲可施。"龙猛菩萨亦云:"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像现在能通过网络等方式听闻《前行》等法要,上师并不在身边,这在以前不容易理解,不随上师身左右如此算得上依止,但观察所谓依止的内涵,并不一定要在身边,但同样可以依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