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惩罚,正确的理解是()。

  • A+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 关于惩罚,正确的理解是()。
A.惩罚是一种阴性强化物,往往比奖赏的效果小
B.惩罚可以改变行为,但其后果较奖赏难以预测
C.惩罚都是消除了行为而不是巩固了行为
D.当不需要学习者对一个信号反应去逃避惩罚时,惩罚可以是有效的
E.惩罚没能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阴性强化物与惩罚的共同点是刺激物都是一种厌恶刺激;不同点是:①作用行为的性质不同,阴性强化物作用的期望是出现的行为,惩罚作用的期望是消除的行为;②程序不同,前者是厌恶刺激的撤除,后者是厌恶刺激的施加;③结果不同,前者导致行为概率的增加,后者一般导致行为概率的降低。但惩罚有时也会巩固期望消除的行为,因此,后果较奖赏难以预测。当仅仅需要学习者对一个信号反应去逃避惩罚时,惩罚可以是有效的,同时,惩罚可以提供信息,信息性的惩罚也是知识性的信息,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能够更改行为。

(2)【◆题库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 小明得知自己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时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是情绪的()。
A.主观体验
B.面部表情
C.身段表情
D.言语表情
E.复合情绪

【◆参考答案◆】:C

(3)【◆题库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安静的办公室工作了一天之后,回到家里总喜欢放点爵士乐兴奋一下。这种现象证明的动机理论是()。
A.本能论
B.唤醒理论
C.驱力降低理论
D.诱因理论
E.认知理论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本能论认为特定的活动是先天内在安排好的;唤醒理论认为人类活动常常不是为了减少驱力,而是要增加驱力,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驱力降低理论认为生理需要引起紧张或者造成驱力状态,有机体必须做某些事以满足需要才能使驱力降低;诱因理论强调外部条件作为动机起因的重要性;认知理论认为观念在刺激和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它能引起行为,又能改变行为,因而认知具有动机作用。此案例中现象与唤醒理论的观点最吻合,故正确答案是B。

(4)【◆题库问题◆】:[单选,B1型题] 属于正强化的是()。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守株待兔
C.杀鸡给猴看
D.屈打成招
E.惩奸罚恶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正强化是指在反应发生之后给予某种正性刺激而使该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农夫偶尔到树下的行为受到死兔(正性刺激)的强化而使该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负强化是指在反应发生之后导致某种厌恶刺激的撤除而使该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招供行为可导致拷打这一厌恶刺激的撤除而增加了发生的概率;替代强化是指学习者看到别人成果或受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或看到别人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猴子”看到“鸡”因某种行为被杀而降低了做出该行为的概率;泛化是指某种特殊刺激的条件反射习得之后,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唤起这种反应,由被蛇咬而产生的恐惧反应泛化到对与蛇相似的井绳也产生恐惧反应;惩罚是指在反应发生之后导致某种厌恶刺激的出现而使该反应发生的概率降低,给“奸、恶”行为某种厌恶刺激而使“奸、恶”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

(5)【◆题库问题◆】:[单选,B1型题] 斯金纳认为,处理非期望行为的合适方式是()。
A.观察学习
B.强化
C.替代性强化
D.消退
E.自我强化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以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为代表,对于斯金纳的理论,需重点掌握强化、塑造、消退、部分强化和连续强化的概念和原理;对于班杜拉的理论,需重点掌握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自我效能的概念和原理。

(6)【◆题库问题◆】:[单选,B1型题] 强调“最佳学习期限”的是()。
A.班杜拉
B.维果斯基
C.鲁利亚
D.列昂节夫
E.皮亚杰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建者,提出了观察学习概念;维果斯基、鲁利亚和列昂节夫都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和关于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强调“最佳学习期限”,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7)【◆题库问题◆】:[单选,B1型题] 儿童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B.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C.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的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D.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E.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各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如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学步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儿童早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学龄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青年期: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的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现着爱情的实现;中年期: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老年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8)【◆题库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 弗洛伊德把精神活动分成的三个层次是()。
A.意识-前意识-后意识
B.意识-潜意识-后意识
C.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D.前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E.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单选,B1型题] 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的提出者是()。
A.舒茨
B.柏恩
C.费斯廷格
D.海德
E.勒温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舒茨提出了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柏恩提出了P-A-C分析(又叫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论,勒温是场论与群体动力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心理动力场概念。

(10)【◆题库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 下列不是皮亚杰所认为的2~7岁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的是()。
A.过渡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刻板性
E.相对具体性

【◆参考答案◆】:A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