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根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十二根

【◆参考答案◆】: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2)【◆题库问题◆】:[问答题] 障碍高僧大德的利生事业会有什么果报?为什么?

【◆参考答案◆】:无数劫中在恶趣里感受难忍的痛苦。因为高僧大德的善行事业对众生有极大利益,如果此事业遭到一些人扰乱、障碍,令利益众生之事业不能顺利进行,扰乱者就是间接损害了众生。简言之:谁障碍菩萨的善行,也就等于损害众生利益,那么他一定会因此恶行而感受无边恶趣痛苦。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道

【◆参考答案◆】:一实之道,也就是真如之道。

(4)【◆题库问题◆】:[问答题] 怎么样缘一切有情生起大悲?请以窍诀的方式阐明。

【◆参考答案◆】:我们要这样思维:身处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但他们虽然拼命地追求各种快乐,却不知奉行快乐之因——十种善业,虽然不愿意遭受任何痛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业,为此在轮回之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我们现在拥有人身的时候,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同时那些迷茫的老母有情生起大悲心,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

(5)【◆题库问题◆】:[单选] 我们应当以()话来认识世间上的善恶。
A.研究观察的态度
B.正见
C.众人的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说:“佛只有法身说法,报身、应身、化身说不了法。”这话有道理吗?

【◆参考答案◆】:这是违背大乘教理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若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法身”指什么?报身、应身、化身指什么?在弥勒《般若现观庄严论》和《大乘经庄严论》中对佛的四身的定义、性质、作用和形成因缘都有详细的解说。《大乘经庄严论》也是法相唯识的最主要经论,讲唯识的恐怕也难以超出这个“四身”理论的框架。佛的“法身”一指“二净断德”,一指智慧法身。“二净”指“本净和始净”,即破除二障的无生寂灭境界,这与法界空性相同,无任何作用,只是心性本寂之相。佛的四身中唯有这法性身才是恒常身。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慈悲和智慧。《现观庄严论》中,智慧法身的分类共有二十一类,说的都是悲智属性。以上法身都是无形的。“报身”是修福德获得圆满,常住色究竟天,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看得到的妙色身。应身是从报身化出的无量化身。“报身”如太阳,“化身”如阳光。报身、应身都是色身,都是续流不断之身。“法身”是佛“自利身”,是佛的断证功德,报身、化身是利他身,是佛说法、度众的主体。凡人的色体和心,成佛时分别化为色身和法身。人做工作,离不开思想智慧,但思想智慧本身做不了工作,做工作还要靠有形的身体和语言。佛为什么要报、化身呢?因为法身是无形无口,说不了法,说法必须靠报、化两种色身。因此,才把佛的报、化身称作利他身、他用身。懂得这个道理后,就会知道,所谓“法身说法,报化身不说法”的错误。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世界三大语系佛教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藏传佛教也称藏语系佛教,与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这三足鼎立的佛教体系,从表面上看都是佛教,似乎它们之间的差别仅仅是佛经语种的差别,实际上则不然。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大乘和小乘之间除了四众弟子的基本戒律方面有相同之处外,在教义和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没有相同之处。就佛教最基本的佛、法、僧三宝的概念,大小乘之间也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主要来自经典学说。在巴利语系的佛经中只有属于第一法轮的《四谛经》和律部《阿含经》之类,不但没有佛传给乌杖焉国王恩扎菩提和香巴拉法王月贤等人的《密集主续》和《时轮主续》等四续部经典,就连属于第二、第三法轮的《般若》、《庄严》、《法华》、《涅槃经》之类的大乘经典都没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教,显宗方面的教义理论基本经典也大致相同,都是以《大般若经》为主。从道理上讲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共同点,但实际上也不然。(1)共同遵循的经典虽然相同,但对经文的解释和教义的理解方面,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2)汉传佛教属于显宗佛教,在汉文佛经中只有事部和行部的两三种密法译本,其余全部是显宗经典。就连禅宗也是显宗的一个派别,虽然有"禅密"之称,但也算不上密宗。而藏传佛教是显密结合的大乘教,在藏文《大藏经》的《甘珠尔》部共有佛经译本779种,其中密部经典398种,占51%;《丹珠尔》部共有印度高僧的著述2337种,其中密典有1747种,占74.8%。藏传佛教历代高僧的佛教论著不下几十万种,其中70%以上是密宗著述。由于这种原因,在整个教义和修持方面藏传佛教有了与汉传佛教完全不同的特点。(3)藏传和汉传佛教在地域生活环境、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化形态方面具有重大的差别,例如寺庙佛塔建筑风格、佛像的造型色调、供仪礼乐、规章制度、饮食服饰、学修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和信仰心理等方面都有差别。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三障

【◆参考答案◆】:烦恼障,业障,报障。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信仰的目的是为了死后进入天堂吗?

【◆参考答案◆】:佛教追求的目标分三个层次,低级目标是人天快乐,中级目标是脱离轮回之苦,最高目标是达到大彻大悟智慧功德圆满的佛陀境界(见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人天快乐"的"人"指的就是地球人,"天"指的是欲界天人、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这种"天人"指的是一种高级生命,并不是抽象的"神"。"天人"也属六道众生,有生死、有苦乐、有生命,他们的特点就是生存条件好、寿命较长,处于比地球人较高的发展阶段(详见《俱舍论•世界篇》)。这个"天界"和其它宗教的所谓死后进入"天堂"的概念并不相同。其它宗教的所谓"天堂",完全要靠上帝的恩赐,一进入天堂大概永享快乐,除了违背上帝、神灵的旨意会遭到惩罚,再不会下堕人间和地狱。但佛教的"天界"是六道中的一个众生界,上升下降,均靠自己业力因缘,不是靠上帝的意志和神佛的安排。寿尽而亡,业尽下堕,和人没有什么区别。在六道中人和天人(包括阿修罗)与三恶道(动物、饿鬼、地狱)比较处于相对的快乐境界,故转生人间和天界,享受人天的快乐,就成了普通人的理想追求目标。佛教的戒律都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标准,严守戒律不仅有利于后世,也有利于今世。何况大乘佛教的修心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救,也是为了利乐众生。放弃眼前众生水深火热的苦不顾,只求自己来世去"天堂"享福,那不是佛教的思想,至少不是大乘佛教的思想。

(10)【◆题库问题◆】:[单选] 佛教以莲花代表()
A.智慧
B.清净
C.不贪着。

【◆参考答案◆】:B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