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是()和(),都写于创作《子夜》的同一年,描写的都是()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动乱生活。

  • A+
所属分类:文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填空题] 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是()和(),都写于创作《子夜》的同一年,描写的都是()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动乱生活。

【◆参考答案◆】:《林家铺子》;《春蚕》;1932

(2)【◆题库问题◆】:[填空题]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参考答案◆】:《灭亡》

(3)【◆题库问题◆】:[单选] 《家》的主人公是谁?()。
A.高老头
B.保尔
C.高觉新
D.鲁滨逊

【◆参考答案◆】:C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郭沫若《屈原》一剧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该剧歌颂了屈原式的爱国精神,鞭挞了南后等的卖国行径。该剧写于"皖南事变"前后,意在"以古喻今","坚持抗战",反对国民党的投降卖国政策。

(5)【◆题库问题◆】:[单选] 《暴风骤雨》中的老孙头是()。
A.土改积极分子
B.地主
C.赶车老把式
D.小商贩

【◆参考答案◆】:C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请谈谈鲁迅文艺思想的基本要点。

【◆参考答案◆】:在文艺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在"五四"时期就认识到文艺应该"为人生"并且要改良人生。联系鲁迅小说创作便可以发现,他所强调的为人生主要指农民、人力车夫、妇女、市民或不同类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实际上初步解决了文艺为人民大众这个根本问题。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是个革命功利主义者。早在"五四"时期他把文学视为改良社会的机械,公开申明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强调"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在文学创作与作家世界观的关系这个重要问题上,鲁迅非常重视世界观对革命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他指出革命文学的"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他不仅明确地认识到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而且也指出"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揭示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在新文学与中外文学遗产的重要关系上,鲁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观,既反对文学上的"全盘继承"论,又批判了文艺上的虚无主义。此外,鲁迅对于开展文艺批评、建设革命文艺队伍、采取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多种创作方法等,都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

【◆参考答案◆】: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3、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4、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阿Q形象及其价值和意义。

【◆参考答案◆】:提示:阿Q形象是一个多重的复合体,既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又是精神胜利法的载体,也是弱者保护心理的形象化概括。就基本的性格构成来看,阿Q充满了矛盾,其特点是两重人格、退回内心、泯灭意志。这一性格系统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精神符号,即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直接的意义是以虚幻的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现实中的失败,它的实质则是一种病态的人格,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甚至可以看作是人类的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精神弱点的象征。

(9)【◆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简要说明西方文学对老舍在创作选材上的影响。

【◆参考答案◆】:老舍喜欢贴近生活,尤其是普通市民的生活来选取自己小说的题材,这一特点也与外国文学的影响分不开。我们知道,老舍不太喜欢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莎士比亚和歌德作品的取材往往不是普通人的生活,而是上层贵族,王公大臣,甚至是神的生活。这一点让老舍感到他们的取材离现实世态太远。而老舍之所以青睐契可夫,倾心于狄更斯,固然也有很多原因,其中,他们切近生活和普通人取材的特点,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契可夫描写下层人,批判社会现实中的常见世态,狄更斯嘲笑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人,使老舍感到亲切。在老舍小说所描写的市民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契可夫的影响,如《离婚》中老张、老李,在这两人身上,我们能体味到契可夫所描写的小市民的庸人气。

(10)【◆题库问题◆】:[单选] 主张文学要“赤裸裸的抒情写世”,批判明前后七子和桐城派的是()
A.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B.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C.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参考答案◆】:B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