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经中虽说人身难得,但这只是一种说法吧。现在世界上的人这么多,怎么会是难得呢?”这种想法正确吗?请以理分析,并说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人想:“经中虽说人身难得,但这只是一种说法吧。现在世界上的人这么多,怎么会是难得呢?”这种想法正确吗?请以理分析,并说说你对人身难得的认识。

【◆参考答案◆】:不正确。如果拿人的总数与恶趣众生的总数比较,就可知道人的比例实在太少,而在这些人当中,愚痴的人或普通人占了绝大多数,真正修行的人少之又少。试看,一个城市中若有100万人,里面有多少人皈依佛教?如果有100人皈依佛教,真正要了脱生死、发菩提心、发出离心的修行人又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具足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相当不易。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在学法途中,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参考答案◆】:龙树在《致国王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学佛是一种改变思想认识,改造心理本性,提高品德素质,开发真、善、智慧的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工程。学佛不能单靠盲目的信仰和热情,要靠闻、思、修的智慧和相应的实修行为。学佛的修炼实践要依靠复杂高深的知识素质,这种知识不是来自神灵的启示,也不是来自不学无术的盲修瞎练,而是来自合乎规律的闻思途径。闻指读书学习,思指反复认识思考。通过合理的闻思修可以生出闻得慧、思得慧和修得慧等三种智慧。这三种智慧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修得慧生于思得慧,思得慧生于闻得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确的闻得慧和思得慧,也将不会有正确的修得慧。因此,对真正学佛的人来说,在闻思修三个环节中缺乏任何一个环节,都实现不了解脱成佛的愿望。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在与别人交谈时,应该掌握哪些语言技巧?你做到了多少?这样说话,目的是为了什么?

【◆参考答案◆】:"出言当称意":谈话内容、方式,要适合对方根基意乐,值得信任。"义明语相关":说话时,应当将中心意义表达清楚。说一番话,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所有话都要紧紧围绕主题而说,让听者能清晰地理解你要阐述的意义。"悦意离贪嗔":"悦意"是指说话温和慈爱,使别人生起喜悦,乐意接受。"离贪嗔"指说话中要保持纯正清净的语言,摈弃贪嗔染污意乐,使谈吐远离贪爱、嗔恚等不正语。"柔和调适中":"柔和"指断除粗恶话语,以温和文雅的语言方式与人交谈。"调适中"指说话声调要适当,高低快慢要适中,每次说话不要太多太久,也不要太少。注重语言不是为了伪装自己、欺骗别人,而是为了帮助众生、利益众生。

(4)【◆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人业力现前时,祈祷三宝似乎没有感应,便对佛教退失了信心。对此你怎么看待?

【◆参考答案◆】: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果规律不论是谁都无法超越,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大成就者也不能避免,就算是有神通,也敌不过业力。所以一个人业力现前的话,谁也没办法救护,如果业障没有清净,自己的一切都是随业力而转的,不要认为三宝没有加持。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九品行业

【◆参考答案◆】:往生极乐净土的九种修行。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神变

【◆参考答案◆】:见八变化条。

(7)【◆题库问题◆】:[问答题] 修行人如果没有钱,是否就无法圆满自己的资粮?请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不是。不管什么景象,只要自己觉得悦意好看,第一个念头就要想"供养三宝"。口里可以这样说,心里也可以这样观想,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能圆满很多资粮。对瑜伽士或修行境界比较高的人而言,所有境相跟真正的实物没什么差别,这是由于一方面他的观想能力特别强,另一方面他对外在的金银财宝并不执著。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思想如何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参考答案◆】: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昧,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众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如来的出泥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阅读佛经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佛中学习佛的慈悲心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这是佛说的。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修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仿照什么模式,完全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可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都属于外表形式问题,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法为准则。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怎样对待以前拜的不具格老师才不违背亲师法?

【◆参考答案◆】:以藏传佛教亲师法衡量的老师,应该是传授佛门正道的大德善知识,具格与否应以法衡量,不合法者应远离之。如果拜过传假法、邪法、骗法之类的无德恶知识,应当像远离一切恶人那样远离之,否则便会近墨者黑。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在听法的过程中,一切功德为何与傲慢者无缘?你是否有傲慢?请举例说明。今后你打算怎么样做?

【◆参考答案◆】:就像藏俗话所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或者产:“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只要相续有了傲慢,认为自己比法师更胜一筹,那就如同身上披了件雨衣,雨水无法进来一样,所有功德从此与自己无缘。因为有了傲慢,便会认为上师讲的这个我懂、那个我也懂,心外就像有了防卫兵,任何功德一来,马上就被挡了出去。平时稍不小心,就可以会产生傲慢,比如和道友交流时,有时会关注其所说的问题,而不能恭敬地聆听,故应时刻以正知正念摄持,提起警觉心,莫令傲慢有可乘之机。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