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烦恼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烦恼

【◆参考答案◆】: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即贪□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大烦恼,因为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故名根本烦恼;随烦恼即忿恨覆等二十种小烦恼,因为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故名随烦恼。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声闻

【◆参考答案◆】:是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万法唯心”这种观点能说得通吗?

【◆参考答案◆】:"三界唯心"是佛陀在《入楞伽经》中说的一句话。但对这句佛语的解释中观论师和唯识论师有很大的分歧。中观家认为这句佛语是权变之说"不了义",唯识家认为是究竟"了义"。中观家为什么认为这句佛语是不了义呢?因为按了义角度解释,就要犯否定客观外境存在,堕入外道数论派"神我"说的邪见,但佛是遍知者,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此,佛说这句话是针对外道造物主创世说的一种权变之说。佛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界并非神造,而是心造。""心造"就是"业造",因为无心不会有业,业是虚妄意识操纵下的善恶和中性行为。唯识家认为,"三界唯心"这句话是究竟了义,并非权宜之说不了义。以佛陀的这句话为根据,建立了"境空识有"的唯识观。对"三界唯识"这句佛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解释此语,认为这句话是"业创世"说的同义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器世界和众生都是众生共同和各自的业力形成的,业是无明心支配下的行为,从业的发生根源上说主体是心,故说"三界唯心"。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解释,并不排除与意识相对的客观存在。另一种是从存在本质的角度上解释此语,认为"三界"的本质是观念性的存在,没有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前一种解释出于中观派,后一种解释出于唯识派。但对观念性存在中的"观念",究竟是指集体观念还是个体观念呢?从经典唯识派的意向来看,是指众生的个体观念。例如在《菩提心疏》中说:"虽然是一物,各见所不同,甲见为美色,乙见却相反。"对同一事物,美丑各见不同的事实,是唯识派否定客观存在的主要论据。众生各见不同,也说明了唯识的"识",指的是众生个体的识,个体的观念,并非集体的"共识"和"共同观念"。若承认众生"共识"和"共同观念",就不可能产生对同一对象美丑所见各不相同的情况,若众生有"共识",对同一事物,大家所见相同,也就无法否定客观存在,因而,唯识说也就难以成立。但从承认客观存在的中观派看来,没有个体意识为基础的所谓"集体意识"、"共同意识"是不存在的,把一切存在说成是个体意识的反映和个体的观念性存在也是与理相悖。不妨举个例子,例如说外境客观存在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人的意识外观,或者观念性存在的话,那么,某甲未出生前和某甲死后,某甲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山河国土等是否存在呢?若存在,怎能说是某甲的"意识外现"或者某甲的观念性存在呢?如果说不存在,就等于说某甲死亡的同时,整个世界也毁灭了。这符合事实吗?难道某甲未出生之前,某甲的父母亲也不存在吗?如果说,众生的意识是同一个意识,某甲、某乙个体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共同"观念世界的存在的话,也避免不了更大的违背事实的过错。假若众生是"同一个意识"的话,一人快乐,就该大家感到快乐,一人觉悟成佛,就该一切众生同时成佛,一人有杀人之心,众生都有了杀人之心。这符合实际情况吗?现在有些讲唯识的人说什么"三界充满了我们的心","除了我们的心,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说法离经典唯识论的观点更远,和外道数论派的"神我观"走到了一起。我们称这种唯识观为"庸俗的唯识观"。因为,经典唯识论在唯识观的解说上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思辨理论,有它解释得通的理由,但现在的庸俗唯识观就连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与经典唯识论更不可同日而语。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不思考无常有什么过患?

【◆参考答案◆】:(1)不会珍惜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和时光。(2)不会意识到生命的短暂而作常住久留的打算,在无意义的事务中消耗时光。有诗云:"人无百年寿,常作千年计。"这确实是非常愚蠢、非常可怜的。因为贪心不足,还会做出许多不道德的坏事。(3)对死亡平时无思想准备,死亡突然来临时就会承受极大的痛苦而不知所措。总之,后世至永世的幸福靠的是今生今世的善德善行因缘,今生今世能不能积极有效地发挥利己利众的有益作用,靠的是对自身生命无常规律的认识和自觉。因此佛教把认识万物无常、人生无常看做是向积极的方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的遍智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现观直觉。如镜中显影,无名相思维活动。(2)无二见。即主体意识和客体对象融为一体,如梦中境。梦中吃苹果,并无苹果,吃的人和所吃的苹果都是主体意识,实际上这是"主客无二"的最好例子。但由于虚妄意识的习惯性作用,在梦中仍然现出主客观对立,似乎自己是自己,苹果是苹果。这种主客观对立的消失,就叫"无二"见智。(3)遍知一切。见道以上的圣智都有现观和无二见两个特点,但所见范围是有限的,其准确性、清晰度也是有限度的,而且只有定中才有这种现观智,出定之后仍变成有名相的、有分别的世俗智。而佛的遍智是遍及一切事物的、真法性的,是"全知",已没有入定、出定的分别,一智同观一切事物的、真法性的,一智同观一切事(谛)理(谛),智慧圆明通达,无滞无碍。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种精进

【◆参考答案◆】:身精进和心精进。身精进是身体力行善法;心精进是勤断悭贪等之恶心。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方业普现色身

【◆参考答案◆】:随著十方众生的意业而普遍示现其身,如观世音菩萨是。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如顿证

【◆参考答案◆】:谓一切修行的人都同乘一如之理而顿证菩提。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的身相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佛没有固定身相,佛的身相有随类化现、随机化现、随类见相各异等三种。(1)随类化现:如释迦牟尼在人间化现人类相最多,在兜率天现为欲天人白髻童子相,在色究竟天为十地菩萨现出色界天主轮王相,为比丘众弟子说法时现比丘相,为在家弟子乌杖焉国王说密法现密集金刚欲界天人相,为度化乾达婆国王时化现琴师折服其琴技骄慢心态。又如在《佛本生记》讲的,佛陀为度化猴类化现猴王相,为度化野生动物,化九色鹿王相。又如文殊菩萨为度化鬼类众生化现鬼王阎摩相等。又如观音菩萨度化食香马头魔时化现马头金刚等等。(2)随机化现:就是根据度化对象的情况方便化现各种形象,如需要文度者现以文静之相如观音、文殊相,需要武度者化以雄壮威武之相,如大威德、金刚橛相等。(3)随类所见:如《无量寿经》所说:"世尊能演一声音,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佛说一句话,一种语言,听者所理解的意思各自不同;佛虽然现一种相,但众生各各所见不同,有的人见佛相,有的人见鬼相魔相,有的人见文静美丽之相,有的人见恐怖罗刹相。如水,鬼见脓血、天人见甘露、人见普通水,随类所见不同。佛的身相也同佛的方便智慧一样,随类化现,随机化现,无定相,无定式。如南传小乘庙中只有释迦牟尼一尊像;大乘显宗庙中有佛、菩萨、罗汉等;在藏传佛教寺庙中,除了文静的佛、菩萨、罗汉外,还有千奇百怪的本尊、护法像。佛像虽然各自不同,但基本教义大同小异,因此,都是佛教。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众生与佛完全相同”,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就修行所依的助缘来说,佛和众生同等重要。如果一个众生都没有,很多法的确没办法修。我们修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从刚开始发心到最后回向之间,众生是不能离开的。同时没有佛陀也不行。因为佛陀宣说正道,给我们开示了取舍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所有众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依什么引导去证悟佛果呢?因此,从功用上而言,众生与佛是平等的,获得佛果既有佛陀的恩德,也有众生的恩德。但在本身功德上,二者有很大差距。众生由业和烦恼的缠缚,转生于轮回苦海,福德、智慧贫乏,无法与佛的无边功德事业相比。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