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

  • A+
所属分类:文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单选]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
A."五四"高潮时期
B."五四"退潮期
C.大革命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参考答案◆】:B

(2)【◆题库问题◆】:[填空题] 标志着杨朔散文艺术成熟的作品是1956年发表的《()》。

【◆参考答案◆】:香山红叶

(3)【◆题库问题◆】:[问答题] 何为“秧歌运动”?代表作及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文艺整风后群众性文艺活动迅速高涨,1943年春节,延安城里出现了几十支秧歌队,有的还编演秧歌剧,1944年春节延安再次出现秧歌高潮,随后秧歌运动发展到各个根据地。秧歌运动中,剔除了旧秧歌中一些不健康的成分,赋予它新的内容,在对唱对舞外增添了对话,更活泼明朗。鲁艺秧歌队编演的《兄妹开荒》是这一形式的首创之作,故后来有"兄妹开荒体"之称。

(4)【◆题库问题◆】:[填空题] 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是()。

【◆参考答案◆】:叙事长诗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为什么说对“人”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参考答案◆】:我们可以说,鲁迅的思想是一种"人学",更具体地说,鲁迅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现象。鲁迅曾经说过"精神先上实人类生活之极颠",近来有学者据此而认为鲁迅是"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的伟大思想家",鲁迅思想是"以改变人的精神为总的精神哲学与精神诗学",这是很有道理的。鲁迅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体察与探讨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首先是对从"此"(生)到"彼"(死)的"生命的路"的体验与理解,在这里展开的是"生"与"死"的中心命题。对于"死亡",鲁迅一方面从"人"的群体体验出发,感受着一种"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的生命进化的乐观主义;另一方面从"人"的个体体验出发,又感受着生命无可避免的消逝的悲剧性,人的一切挣扎终不免毁灭的绝望。在鲁迅的"死亡"体验里,就这样同时交汇着希望和绝望、理性与非理性的两股激流。而尤其构成鲁迅体验的独特性的,是他"目睹了‘死’的袭来,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把"死亡"转化为对于"生"的思考。其次,当鲁迅进一步从"人我自他"即人与外界的"关系"中去体验、探索人的存在时,他的内心依然交织着两股生命之流:从人的群体体验出发,他感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正是从与群体存在的血肉联系中发现与肯定了个体生命的存在,并且产生了对"他人"的亲切感、关怀与爱,以及交流与沟通的欲望。但当鲁迅着力于个体生命体验时,他却感到了极度的孤独,他发现一堵"高墙"将自我与外界、他人"各个分离",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已经简化为"求乞"与"布施",甚至发现了"吃人"与"被吃"的双重残酷。这两个侧面——群体体验和个体体验,实际上正是根源于他对人的本质的两种把握方式。一方面是从"类"出发,强调社会性,民族性,阶级性,另一个方面是从"个"出发来把握人,强调个体的、自我独立不依的价值与意义。所以说鲁迅心中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相互消长,"爱"与"憎"互相缠绕,既"喜欢寂寞,有憎恶寂寞",而这一切正是根源于"人性的矛盾"。而"人性的矛盾"便是"真实的人"——鲁迅,所一生关注的核心所在。

(6)【◆题库问题◆】:[填空题] 七月诗派诗人有()、()、()、()。

【◆参考答案◆】:艾青;绿原;阿垅;邹荻帆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三美”原则

【◆参考答案◆】:1926年5月,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全诗的节奏与韵脚的和谐,单行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绘画美主要是指词藻的华丽和诗句所描绘的形象具有视觉上的可感性、鲜明性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建筑的美属于视觉方面的美,它主要要求诗行、诗节的整齐、匀称、虽然不限定每行的字数相等和每节的外形完全一致,但它要求各行、各节的相差不能太大。闻一多"三美"的诗歌主张在遏制新诗创作的散文化、"狂叫"、"直说"等方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及流变导向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8)【◆题库问题◆】:[填空题] 在“文化寻根”的浪潮中,阿城的名篇是《()》。

【◆参考答案◆】:棋王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赏析《氓》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1、赋、比、兴的运用;2、结构上,采用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没有采用诗经惯常的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3、语言上为四言句式,整齐朴素,音律和谐;4、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5、感情悲怨,诗风质朴无华。

(10)【◆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什么叫“伤痕文学”?什么叫“反思文学”?什么叫“改革文学”?各说出两位作家及作品。

【◆参考答案◆】: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与稍后发表的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王亚平的小说《神圣的使命》等一批作品一起,暴露了《文革》在人们心中记下的伤痕,史称“伤痕文学”。以深入反思“文革”以及历次政治运动悲剧为题材的一批优秀作品,如《鲁彦周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高晓松的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等,这些作品显示了当代作家在深挖历次政治运动的政治、社会、文化、心理根源方面达到的思想与文学高度,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史称“反思文学”。几乎与“反思文学”崛起的同时,描绘改革风云、塑造改革英雄、记录改革艰难的一批作品也异军突起,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因发挥了为推动改革的重要作用,史称《改革文学》。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